获奖栏目解析|经济日报“经济论坛”

马无邪8个月前87

原标题:获奖栏目解析|经济日报“经济论坛”

顺应互联网时代新要求,主流媒体正在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近年来,经济日报坚持并深化“评论立报”理念,守住经济新闻报道舆论阵地,积极引导社会预期,以权威观点、独特视角和理性思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经济日报“经济论坛”栏目获得一等奖(新闻专栏)。

评论是报纸之魂,也是版面之魂。没有评论,版面无魂,报纸无神。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裂变传播,一篇有价值的新闻评论能瞬间影响海量网络用户。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全面、客观、深入、准确评论经济政策和经济事件,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目前已经实现“版版有评论”,并高度重视新媒体转化,推动舆论场正向价值最大化。

2020年8月23日以来,《经济日报》在一版常态化开设统一以“金观平”署名的“经济论坛”栏目,截至2023年8月23日,共刊发617篇评论,多篇文章成为网络传播爆款,在舆论场起到了凝心聚力作用。目前,“金观平”文章已经成为经济日报评论栏目的金字招牌。

保持政治高站位,唱响经济光明论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就要做到立场坚定、导向正确、明辨是非。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就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全面客观掌握经济形势,找准报道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经济论坛”栏目创办以来,评论刊发频次逐渐趋于稳定,基本保持每天一篇。截至2023年7月,该栏目稿件被重点网站转载近10万次;学习强国转发近500篇,总阅读量近1.5亿次;今日头条转发550余篇,阅读量超2200万次;短视频平台视频化转发230余条,播放量超5500万次;在微信平台转发近400篇,阅读量达2.8亿次。

突出经济特色,聚焦重大话题。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主流媒体要敢于亮剑,主动设置议题。“金观平”文章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针对经济领域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强调时效性和独特性,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起到了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澄清谬误的作用,展现出中国经济活力、韧性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有力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机遇论、贡献论。

从栏目定位看,“金观平”文章就重大经济政策、重要经济话题及时表态发声,以宣传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最新指示精神为重点,内容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证券等重要领域。作为经济日报重点评论栏目,“金观平”文章强调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深刻思想、严密思辨、创新表达为价值追求。

完善运行机制,畅通发稿流程。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新闻评论要更加适合移动互联网话语方式,以更有亲和力的方式与受众交流互动。近年来,经济日报积极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评论稿件更加贴近网络用户习惯。

从运行机制看,该栏目一方面依托经济日报评论委员会机制运转,固定时间召开业务会议,集中研判舆情、策划选题、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基于经济日报每天召开的新闻调度会,对经济领域热点话题集中讨论。确定选题方向后统一协调,安排骨干采编人员撰写稿件。成稿后由采编部门主任、值班编委、社长兼总编辑层层把关,确保导向正确、质量过硬。

注重融合传播,形成评论矩阵。从传播机制看,经济日报高度重视“经济论坛”全媒体平台推广,除了在自有新媒体平台传播,还与学习强国、百家号和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平台密切合作,加大评论稿件推广传播力度。同时,视听部门还将部分文章进行视频转化,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二次或多次传播。传播数据显示,多篇稿件经转化后在视频平台形成爆款,网友反响热烈。

媒介技术的变迁,使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传播方式转变,呈现出媒介形态多元、参与主体多样的特点。通过以“金观平”文章为代表的融媒体评论矩阵,经济日报找准了自身在新格局下的定位,推动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有效进入互联网舆论场,汇聚起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获奖栏目解析|经济日报“经济论坛” 经济论坛 经济 经济日报 行业新闻 第1张

获奖栏目解析|经济日报“经济论坛” 经济论坛 经济 经济日报 行业新闻 第2张

举旗亮剑发好声,勇当舆论定盘星

互联网时代,观点的沟通面临很多挑战,因为存在价值观差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要凝聚“最大公约数”、绘就“最大同心圆”,就不能仅限于探讨是非对错、流于情绪表达,而是增强观察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探寻新闻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立意求高,表达求实。中央党报的新闻评论要想唱响黄钟大吕,既要立意高远、分析透彻,又要内容厚实、逻辑严密;既要兼顾现实针对性和历史纵深感,又要强化理性思考和创新表达。在经济报道领域,只有紧跟中央精神,才能成为经济政策扩音器。“金观平”文章密切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从中找出经济领域的重大命题、重要理念、最新提法,进行专业、深入阐释解读。

比如,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经济论坛”栏目连续刊发6篇评论,全面系统解读会议精神,具体包括《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组稿件系统辩证阐释了如何做好经济工作,在互联网上引发热烈反响,有力凝聚了社会共识。

客观辩证,鞭辟入里。经济指标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当月度、季度、半年、全年经济数据出炉时,“金观平”文章会围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外贸、金融、外资、消费等层面推出系列评论,根据各领域热点问题深入探讨,对于细分领域“怎么看、如何办”等问题给出鲜明观点,挖掘经济运行中的特点和亮点。

2022年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一时间西方唱衰之声此起彼伏,此时恰逢党的二十大闭幕之际。“金观平”文章果断举旗亮剑,及时推出《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一时》一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鞭辟入里,引导人们全面客观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及时消除了各种杂音,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坚定了发展信心。

澄清谬误,正本清源。对热点经济事件“敢发声”“发好声”,才能成为舆论场“定盘星”。互联网平台企业出路在哪里、“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如何转型、统一大市场是不是“闭关锁国”、共同富裕是不是劫富济贫……在舆论场上,对于这些热点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金观平”文章推出系列评论,系统澄清谬误、正本清源。关键节点“敢发声”、热点问题“会发声”,体现出了“金观平”文章较高的政治站位和专业水平,也是该栏目获得业内专家和广大读者认可的根本原因。

主流媒体在舆论生态中的有力表达,会深刻影响大众认知。2023年2月9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金观平”文章《谨防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提出“拼经济”务必牢记高质量发展目标,更要避免因投资过热造成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2022年5月,《经济日报》以“兼谈破除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识误区”为主题,连续刊发3篇“金观平”文章,纠正社会各界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错误认识。业内人士表示,多读多看“金观平”文章,有助于把握政策要义,消除认知迷雾。

守正创新再出发,与时俱进开新局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动荡不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不少,需要进一步稳定发展预期。“金观平”文章要在高水准基础上,进一步守正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斗争精神,力争起到一锤定音作用。

首先,坚持守正创新,发扬斗争精神。新闻评论的守正创新,要做到党性、人民性之间的高度统一。“金观平”文章要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栏目要始终保持高站位,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职责,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统筹内宣外宣,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提高经济报道质量和水平。

2023年以来,西方舆论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认为中国经济见底,鼓吹中国经济失去动力,还不时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肆意歪曲抹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给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对此,“金观平”文章切实把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到行动上,积极、主动、及时对外输出观点,有理有力有节回击反华言论。

其次,回应社会关切,强化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稳定发展预期,就要切中经济要害,紧扣热点话题,除了关注重大宏观经济话题,“金观平”文章选题范围仍需进一步拓展。比如,如何看待热点经济事件、如何深度解读经济现象、如何阐释经济活动规律,等等。

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提出:“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即文章要讲究立意,缺乏立意而仅有华美文采的文章并不能成为佳作。评论的核心价值在于观点的针对性和独特性,“金观平”文章不会止于评论浅层次的经济现象,而是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体现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牢牢把握互联网经济新闻舆论场的“第一解释权”,发挥出主流媒体压舱石作用。

第三,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传播效果。树立受众意识,是主流媒体新闻评论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前提。在新媒体时代,要真正掌握话语权,需在客观准确表达基础之上,不断创新话语体系,让有价值的观点覆盖到更多群体。

新闻评论讲究语言艺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友对经济热点话题的立场、态度、反应日趋多元。从表达方式看,“金观平”文章要在端庄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网感”,以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传递主流价值观。

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勇立潮头;与人民同向而行,才能风雨无阻。600余篇“金观平”文章充分证明,无论媒体生态如何变化,无论传播方式如何迭代,有思想、有温度又兼具良好阅读体验的评论文章,本身就会闪光、能够自带流量。

(作者均系经济日报社总编室主任编辑)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3年第12期

原标题|《深化评论立报 增强舆论引导》

监制|张维燕 陈国权

策划|梁益畅

新媒体编辑|刘益帆(实习)

「延伸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中国新闻奖获奖栏目解析|人民日报客户端“一见” 获奖栏目解析|新华社客户端“权威快报” 获奖栏目解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9909.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