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经济走向何方?|宏观经济

马无邪9个月前62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

2023年12月12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闭幕。万众期盼的2024年经济发展总基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策方向,终于靴子落地。总体来说,会议精神在整体导向上延续了2021年以来的大基调。但基于新时期、新形势和新目标,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2024,中国经济走向何方?|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行业新闻 第1张

2024总基调:何为“进”“立”“破”?

对于2024年的经济工作,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中求进”作为大家熟悉的词汇,已经出现在近年多次中央工作会议的公报中。而“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则是从字面上看,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增的表述。

从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到2023年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不变的是“稳”,变化的是“进”的时间节奏和重要性。与前两年不同,2023年提出的“以进促稳”,重点在“进”,意味着中央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是:唯有在“进”中,才能谋求和巩固“稳”的根基。

事实上,经过2023一整年对于促内需、提振信心的努力,我国经济已具备预期转稳较为稳固的基础,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巩固和继续提升信心上。而信心的巩固和筑牢,仅靠一时的政策刺激显然是无法完成的,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未来更需要向纵深改革,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来破局。因此,中央在此时作出的“以进促稳”的判断,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那么,2024年宏观政策将如何“进”?总体来看,2024年宏观政策将以结构性政策为抓手,更加注重一揽子政策协调配合的整体效能,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要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逆周期发力的力度有望再加强,财政政策也将与货币政策同向而行,有望在2023年3.8%的决算赤字率基础上进一步适度加力(至少应该会突破赤字率不超过3%的通常局限)。同时,在对于政策整体效能的重视下,预期管理将成为2024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施策重点。

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另一个提法“先立后破”,其实并非新词。这个表述的首次出现,是在2021年12月10日召开的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当时,针对“双碳”政策导向,会议公报中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先立后破”从此前单一领域的政策导向,上升为宏观政策总基调的全局层面。这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国家下定决心对于过去宏观调控中出现的超调问题进行纠偏,力求实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意味着未来政策调控将坚持“育增量与守存量并重”。

客观来看,在过去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发展模式中,我们的确存在过偏离经济发展规律的问题,重监管、轻发展的“唯上”思维,使得矛盾和风险在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速暴露。从重拳出击房地产地震中爆发的恒大危机,到“能耗双控”政策下的各行各业限电限产问题,再到整顿教育培训的行业团灭,指导思想上正本清源、重塑生态自然无可厚非。这一系列如今被舆论定义为“超调”的政策背后,是值得我们总结思考的几个核心问题:一系列政策风向的变动,是否在时机、程度、节奏上做了精准把控?政策执行上是否过快、过急、一刀切? 打破重建,是否提前做好了“立”的准备和规划?

因此,在2024年以及之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工作中,应于政策出台和执行处切实落实好“先立后破”的精神,集合国家战略、立法、监管的合力,用好那只“有为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具体看,就是要注重政策“收与放”的平衡。收,即坚守底线思维,以前瞻和全局的视角,对政策效果进行严谨预判,以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改革的边界。放,重点依旧在继续深化供给侧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的指引下,走稳、走正、走好我们已经开启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成为“头号任务”怎么看,怎么干?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科技创新”替代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新一年经济的第一项重点工作。这样的变化,并非意味着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解决。相反地,意味着目前内需的问题已经不再仅靠政策刺激能够解决,需要依靠深层次的新动能唤醒,作为长久和根本的解决之道。

对于经济增长而言,短期靠提振消费,长期靠技术创新,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民营经济。而消费绝不是刺激出来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是促进消费市场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此,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头号任务”,实际上是从“刺激”到“重组动能”的思路转变,是对扩内需更为长期的战略思考。

目前,我国已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激活科技创新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能,从而完成以经济结构转型和高新技术自主化为支撑的增长动力转换攻关,成为当下一项紧迫的改革任务。

由于科创企业天生具备“三高一轻”(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特质,与传统融资供给制度不匹配,融资压力仍是制约当前我国科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创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尽管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进,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但从客观上看,我国目前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供给结构,仍呈现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不足以及堵点、瓶颈较多等问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持国家科技创新,使科技和资本要素更高质量结合”,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正是从提升宏观政策效能以及激活资本要素等方面,对于激活中国科创新动能的明确部署。而在资本要素方面,由于股权投资与创业投资拥有较高的失败容忍度,能够从本质上匹配科技创新周期长、失败率高、风险大的属性,因而对创新特别是硬核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未来应抓好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切实加大对于更为积极的创投市场的培育与扶持,并且以全面实行注册制为引领,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在我国科创资本要素供给中的比重。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头号任务”的具体表述中,对于“数字经济”的重视,也是一脉相承的逻辑。会议在总量政策重点投入以及2024重点工作的第一条,都提及了“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词。这也是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以及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高质高效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新标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成为一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对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效率以及高质量发展速度的精准把脉。

“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如何理解?

政策生效和提效的前提,是不同政策之间能够保持系统性和协调性,不相互打架和形成“合成谬误”。客观上看,近年来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政策宏观面与市场获得感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进而影响了社会整体信心提振的质效。而反观这些出现落地问题的政策,并非仅限于经济性政策的范畴。以营商环境政策为例,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必然是包括法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全方位政策整体协调发力的结果,并非经济政策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并且从客观上看,方向一致、协调一致的法治、社会以及文化政策,与好的经济政策同等重要且互为前提。

基于此,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前不久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了更细化的阐述,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正是在总结当前政策执行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对于保证政策落细、落实和落地的结果,作出的进一步部署和安排。

客观上看,2023年以来,利好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实际上已经规模空前、力度空前,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目前市场面仍有宏观政策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甚至还有舆论讨论“文件通胀”的话题。这背后的原因,主要还是各方面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足,从而影响了市场经营主体的长期预期、发展规划和节奏。

因此,在未来对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中,首先要从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入手,特别是稳定性,坚决杜绝“运动式”调控。我的学术研究发现,政策是偏保守一点还是偏扩张一点,对科技创新影响不大,因为企业家会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来适应国家政策。但是,对创新影响比较大的是政策稳定性。因为政策的不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家的长期投资意愿,而创新周期往往又很长,因此政策稳定预期对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反观我们近年来一些行业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政策缺乏稳定性导致的。对此,未来应坚守将市场化思维融入改革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法制化、程序化、市场化的政策执行体系,在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让市场各方尽快归其位、司其职。让市场经营主体在相对中性的环境中充分竞争、释放活力。

写在最后

理性认知,是改革破局迸发巨大能量的基础。夯实信心,是穿越峡湾迷雾的基本前提。“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绝对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国家、企业以及每一个你我信心和力量的凝聚。期待,在众力之和的托举之下,2024年的中国经济能够真正落实“稳”有举措、“进”有标尺,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文章来源丨田轩的田字格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9243.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