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就“被贷款”“被分期”,网上购物上演“步步惊心”

马无邪9个月前77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付款时打“白条”就可以立减80元;开通“月付”可以返现和抽会员卡;注册新支付方式可以喜获“免单”;选择分期付还能“免息”……随着线上平台的发展,许多平台企业推出了自己的金融服务,卯足了劲儿向消费者推广,以五花八门的优惠方式吸引着消费者眼球。

一不小心就“被贷款”“被分期”,网上购物上演“步步惊心” 金融服务 金融 付款方式 行业新闻 第1张

免息的分期真的无成本吗?用了优惠再注销行得通吗?开通了新付款方式会影响征信吗?随着平台企业在支付业务、小额贷款业务竞争上的“硝烟四起”,有消费者抱着“薅羊毛”的想法选择了分期付款,却发现每笔分期都上了征信报告;有消费者发现“先用后付”的付款方式还暗藏着日利息费用;有消费者发现不小心就“被贷款”了,默认付款方式成了“分期”或者“贷款”。

相关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平台企业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增加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但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平台企业应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引导,做好金融服务的告知义务,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贷款或分期陷阱。

网购变贷款?

线上消费的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可能都有过被推荐付款方式的体验。使用“xx月付”“xx支付”“xx白条”或部分银行信用卡等被平台推荐的付款方式,可能会获得金额不等的金额优惠,或者分期免息的活动优惠。

对于消费者来讲,只需要勾选一下该付款方式,并在相关页面同意授权获取个人信息,不到一分钟即可完成操作,享受平台优惠。而为了购物方便,不少消费者通过默认付款方式支付,设置免密支付也成了常规操作。

但记者注意到,在越来越便捷的消费过程中,存在消费者忽视平台规则,不小心“被贷款”“被分期”的情况。

消费者王先生(化名)就在投诉平台分享称,此前在某电商平台开通了先用后付的“白条”服务,使用一段时间后查账单,才发现该服务有一笔自己“不知情”的费用。

“平台针对这个付款方式经常有一些支付立减、免息分期活动,想着在购物时可以省点钱,就一直在用,最近却发现有的账单产生了日借款费用,日利率是0.065%,折合年化利率23.75%,但我完全不知情。”王先生表示。

记者调查了解到,王先生所述的日借款费用,实际为该金融服务的一项“加油包”业务。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行为,平台对用户评估发放“白条额度”后,如果用户实际消费金额高于这一额度,在使用白条进行支付时,还需使用白条加油包补足这一差额,这一差额部分就需要按日计利息。

举例来看,假设一名额度4万元的用户,用白条支付了5万元的消费账单,则有1万元需要使用到白条加油包,从订单消费后的第二日起,则按照日0.065%计费,折合每日6.5元。

“白条加油额度不使用不收费,如果使用到加油额度的话,在您的收银台页面会有提示告知您费用收取情况。”该平台工作人员告知《华夏时报》记者。

另一消费者刘女士则有着在购物平台“被贷款”的糟心体验。她在社交平台分享称,在一次购物结算时,可能是没注意选到了购物平台推荐的支付方式,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就收到了催收通知。

“催收电话语气特别差,说我有两百多块钱快逾期了,要我快点还上,要么会影响征信。我打开购物详情才知道是因为当时选择了平台自有的支付方式贷了款,就赶紧还上了,又交了利息关了这个付款方式。”刘女士表示。

近期,潮流电商“得物”豪掷8亿元拿下了一张小额贷款牌照,也成了拥有自营消费金融产品的平台企业之一。平台企业的“金融化”似乎正成为一种潮流,而消费者购物被贷款的“搭售”套路也开始浮现。

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平台企业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平台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平台企业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可以增加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进一步促进平台的发展和壮大。

“金融业务与线上生活平台的用户群体高度契合。许多线上生活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和中等收入群体,他们有消费需求但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金融业务也可以为线上生活平台带来更多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记录,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用户体验。”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是关键

伴随着搭售套路的悄然兴起,有消费者在查询征信报告时注意到,出现了一些小贷公司的“贷款审批”记录,不知何时“被贷款”了。

“看到直接懵了,从来没下载过相关软件,不知道怎么回事,会不会影响房贷啊?”该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发帖询问道。

记者注意到,相关的帖子数量并不少,有相似经历的网友在相关帖子下评论道,要谨慎点击和开通平台的金融服务,自己曾有过查了额度就上了征信的情况;有网友表示,此前曾使用过某购物平台的优惠分期付款并按时还款,没想到在查征信报告时也变成了贷款记录。

从上述消费者分享的经历来看,“不知道这部分有利息”“不知道使用了贷款”是产生“被贷款”感受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平台虽有相关告知,但字体较小,位置不突出,难以被消费者注意;另一方面,有的消费者习惯了“免密支付”、使用默认付款方式支付,在支付流程中未关注使用的具体支付方式。

对此,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付永生律师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目前出现越来越多的“免密支付”“设置默认付款方式”等商家内设的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商家应当尽到提醒义务,充分提示消费者在本次支付中所使用的方式,比如弹窗、对关键字词加粗、提供消费者备选支付方式等。

“如果消费者认为‘被贷款’了,应当首先核实商家贷款、分期服务是在何时因何种原因提供的,确认商家是否提示自身注意在使用这些金融服务。”针对消费者维权问题,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陈乔一律师建议,如果商家已经尽到提示义务,而消费者本身不想再继续使用,应当积极联系客服取消停用相关服务,及时止损。对于不允许提前还款、逾期利息等情况也要根据商家是否尽到提示义务,消费者自身是否接受来具体看待。

“如果商家未尽到提示义务,擅自提供了相关服务,可能会涉及到违法、违规。消费者可以向商家客服投诉,也可以通过消保协会、工商局等途径对商家行为进行投诉。情况严重的还可以通过法院诉讼,解决争议,维护自身权益。”陈乔一律师表示。

此外,他提醒,消费者也应当在生活中积极履行关于网络移动支付的审查权利,对于陌生、看不懂的弹窗提示不要随意点击,对于自身的消费记录,消费情况及时查看,从自身的角度提前预防风险的出现。

“被贷款、被分期的实质是经营者捆绑搭售或强迫接受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线上平台应当在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允许范围内,充分尊重金融消费者的意愿,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不得强买强卖,不得违背金融消费者意愿搭售产品和服务,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不得采用引人误解的手段诱使金融消费者购买其他产品。”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消费咨询专家申宪伟强调。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8901.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