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经济观察丨专访刘元春:当前经济复苏进程不对称,建议扩内需降息增加居民收入

马无邪2年前11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一季度我国经济在快速修复,餐饮出行活动迅速反弹、部分房地产市场出现小阳春等都是明证。但是,进入二季度,我国经济整体仍在恢复进程中,服务业、消费仍在持续恢复,但是出口、投资增速回落,汽车、家居等耐用消费品相对低迷,经济修复动能似乎有所减弱。

6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年中经济观察丨专访刘元春:当前经济复苏进程不对称,建议扩内需降息增加居民收入 国内宏观 刘元春 经济 行业新闻 第1张

如何看待二季度经济形势?耐用消费品相对疲软背后症结在哪?房地产深度调整成效如何?后续出口形势如何?稳增长政策该如何发力?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刘元春,图片来自高校官网)

三重因素叠加下经济复苏有所波动

《21世纪》:如何看待二季度以来经济恢复状况?经济恢复动能是否走弱?背后原因是什么?

刘元春:总体是符合预期的,4、5月份一些数据出现回调,是在三年疫情冲击、房地产深度调整和外部环境恶化三重因素叠加下的经济复苏的表现。当前经济复苏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一些波动和起伏,这是合理的。尤其是当前处在疫情后社会交往和社会秩序修复基本完成,但是利润修复还没有开始的中间阶段,经济出现一定回调是正常现象。

当前,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调,不能认为是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或者衰退。目前来看,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在7%左右,5月份的消费、投资、服务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环比都是正增长,经济仍在恢复进程中。

不过,当前复苏进程不对称、不同部门分化明显,供给改善较快凸显需求不足,部分经济主体的利润修复存在恶化的趋势,像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加大,这是当前悲观情绪有所抬头的原因。当前经济恢复过程中,由于供给恢复更快,需求相对不足愈发凸显——中国擅长供给端发力,疫情后企业复工复产进度较快,加之很多企业原本库存高企,很多行业存在过剩的危险,这使得供需两端不平衡扩大,导致物价水平整体在下降。物价水平下降对复苏进程造成阻碍,这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

居民资产负债表还需进一步修复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消费恢复状况?接触型服务消费恢复较快,但是汽车、家居等耐用品消费偏弱,背后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元春:目前消费不足在于,总量还没恢复到常态,消费层级有下降的趋势,因为支撑消费的收入还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部分群体的资产负债表没有修复反而在恶化。比如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1%,名义GDP增速在5.6%,一季度居民收入中位数与平均数之比在下降,当前部分出现减薪和价格回落的现象。如果短期内居民收入和资产负债表没有明显恢复,消费想要快速修复是比较困难的。

去年,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经历了一轮大幅调整。2021年中国房地产销售规模18万亿元,2022年房地产销售规模收缩了4万亿元。此外,2022年理财产品破净,大量理财产品赎回转存银行,部分居民选择提前还贷。加上缺乏消费场景,2022年住户存款较上年增加17万亿元。这些都是2022年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的表现。

进入2023年,虽然住户存款还在增长,但没有之前那么快。当前居民买房、大类金融资产配置、购置耐用消费品等行为未明显好转,居民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局部仍在进行,但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剧烈收缩的最坏时机已经过去。这些参数也能反映,当前中国经济还在不断修复的进程中。

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还需政策支持

《21世纪》: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似乎活跃了几个月之后,房地产销售增速就出现回落,房地产投资降幅还在扩大。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

刘元春:2、3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小阳春,主要在于三年疫情积压的部分刚需在释放,去年“保交楼”政策推进使得楼市完工面积有所提升为销售提供一定基础,各地出台了大量楼市救助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房地产暴雷高峰期已经过去。

但是,这样的反弹缺乏支撑,刚需是有限的,“保交楼”剩下不少硬骨头。当前,市场依然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部分上市房地产企业陆续退市,部分头部房企债务重组进程比想象来得慢,房企降杠杆过程中会产生强烈外溢效应。不同于2009年、2015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当时经过一年多调整房地产市场会重回景气状况,但是这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时间会更长、幅度更大,期间可能存在反复和波动。

由于去年基数比较低,今年房地产投资即便转正,实际意义可能没有那么大,关键要看房地产销售能否回归到相对常态化的水平,房地产经营模式和资金运转是否相对顺畅。

全球滞胀为中国出口提供一定机遇

《21世纪》:5月我国出口转负,未能延续此前有韧性的状态。年内后续出口形势预计如何?

刘元春:目前全球滞胀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如果通胀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有加息的后遗症。当前,市场对欧美发达国家三四季度经济状况不太看好,特别是欧元区已经出现技术性衰退。整体来看,今年全球贸易和投资收缩是既定事实。

上半年,越南出口同比下降13%,韩国降幅在16%左右,全球贸易基本处于负增长。中国是唯一的例外,1-5月份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8.1%,上半年中国出口依然保持增长。虽然5月当月出口转负,但上半年出口整体表现不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出口结构发生调整并形成新的竞争力,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成为出口重要带动力。另外,当前全球产成品价格依然比较高,去年全球通胀水平在7%,今年全球通胀大概在6%左右,产成品价格高企为我国出口提供重要机遇窗口。当然,这也跟中国企业积极拓展东盟和“一带一路”地区市场有关。

当然,中国出口也难逃世界大势,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会对中国造成影响。5月当月出口转负跟外需疲软有关,也跟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整体来看,今年中国出口要好于不少人的预期。中国在新能源等部分高技术领域的布局取得成效、全球滞胀比较顽固等,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些发展契机。全球经济形势较差,中国出口部门也会承压,但是不必过于悲观,预计中国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在4%左右。

降息是重要的促投资手段

《21世纪》:当前整体投资增速在走低,除了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之外,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增速也有所走低。背后主要原因是什么?投资增速走低是否值得担忧?

刘元春:投资最核心的主体是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占投资比重在58%左右。1-5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1%,年内首次转负,需要关注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信心不足的问题。

去年全年基建投资增速超过9%,今年1-5月份基建投资增速回落到7.5%,年内基建投资增速在不断回落。这主要在于地方缺钱,地方财政难以支撑,也缺好的项目。资金和项目不足,意味着难以单纯靠传统基建来拉升整体投资。

当前要提振投资,要稳住房地产投资,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加大降息幅度。6月20日央行将公布最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LPR可能在上期3.65%的水平略有下调。但是,考虑到5月PPI同比增幅为-4.6%,5月CPI为0.2%、核心CPI为0.6%,在工业产成品价格回落、整体物价比较低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实际融资成本是比较高的。像美国当前政策利率虽然是5.25%,但是考虑到其CPI和核心CPI在4%-5%,其实际融资成本在1%左右。现在中国宏观债务率在280%左右,实际融资成本较高,意味着债务还息支出压力较大。

要稳住当前投资,财政要推动地方资金的充裕,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要加力,要加力支持民间投资,降息是很重要的促投资的手段。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21世纪》: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稳增长政策重点在哪里?政策该如何发力?

刘元春: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必须实施更大规模内需扩张,财政政策必须全面回归积极的定位,货币政策必须降低传递机制的扭曲,消费政策必须寻找到短期扩张的有效载体,房地产政策须理顺各种工具的冲突。

具体而言,要注重宏观政策传导和微观主体实施能力的提升,地方政府在财政和债务约束、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压力下有心无力,需要中央财政更为积极,财政直达体系需要强化,推升广义财政支出进度。货币政策要防止过度结构化带来的扭曲,避免流动性陷阱和所有制陷阱,可进一步调降LPR利率,并注重缩小LPR政策利率和实际融资成本的缺口。部分城市可放宽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持续推进头部房企债务重组和资金注入,防止房地产暴雷再次出现,房地产需要中期布局、不宜过急。

要高度重视物价水平同比和环比增速的回落。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要防止“物价-工资”反向循环的形成,“价格下滑-利润下降-工资下降-收入下降-支出下降-价格下降”连锁反应可引发整体性资产负债表收缩。一方面,要快速扩大需求,防止需求不足造成的价格下滑;另一方面,要通过收入政策防止减薪潮的发生,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非常重要。

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预期和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民营企业预期的调整,不仅要通过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建立产权保护等,盈利改善是更为关键的因素。不能简单依赖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扩张带来的涓滴效应,需要强化对小微企业的进一步救助和帮扶。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858.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