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050篇原创文章
2023年10月,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迎来三个万亿级政府债券发行最新动向。
无论是从时间节点,还是宏观环境的维度出发,这套财政组合拳,都说的上耐人寻味,值得重视。
和当下网络上和股市楼市利益关联的一众无脑吹捧利好的观点不一样,这篇文章,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在10月份当下,这一系列国家财政层面的组合拳,实施的目的诉求和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没有铺垫,直入主题,化繁就简,有依有据。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023年以来,疫情之后经济曲折式复苏,经济增长承压,市场对积极财政政策发力多有期待,希望财政政策担起稳增长防风险重任。
这样的期待,贯穿了2023年前三季度,但国家层面定力很足,并没有什么大动作。
但是进入10月份,就不一样了,国内经济形势压力凸显,几个重要的经济领域承压明显:
金融和资本市场再次打响了“3000点保卫战”,大量北向资金持续流出;
楼市情况也不好,7月底开始的一系列放松调控,金融支持,门槛降低的政策密集发布之下,并没有迎来符合预期的市场回暖和行情反弹;
多个城市地方债压力明显,甚至已经有公共配套服务开始出现欠薪停摆的表现;
……总体来看,越来越多的信号和表现,都指向了中国国内经济,承压明显。
所以,在这一背景下,10月份,三个万亿级政府债券政策相继出台。
具体来看:
第一个万亿级政策:来自地方发行万亿级特殊再融资债券。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中央一揽子化债方案下,今年10月份开始,内蒙古、云南、天津、辽宁、贵州、吉林、湖南等20多个省份,先后合计发行了10127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置换存量政府债务。市场预计后续还将有部分地方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特殊再融资债券很好理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借新还旧”,延长债期的一种金融腾挪手段,当然,这样的事情要做,肯定是需要国家的同意的。
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隐债,主要是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同时能够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说白了,就是一个债务置换的动作。
这是第一个万亿规模的政策。
第二个万亿级政策来自国务院增发1万亿元国债。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1万亿元国债还本付息均由中央财政承担,不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1万亿国债发行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有利于扩大总需求、有利于缓解地方收支压力、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有利于推动经济平稳向好发展,这几个有利于足以看出当前1万亿国债的适当性和必要性。
关于这个万亿规模的国债,本号已经有专题的文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里就不多赘述。
第三个万亿级政策,来自国务院被允许提前下达2024年及以后几年新增债务限额。
10月24日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授权期限内,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决定公布之日至2027年12月31日。
时隔两年,将2023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再次提升至60%,也就是2.7万亿。
这里有一个背景值得重视:哪怕是全球疫情大流行的2021年,新冠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大爆发的2022年,中央提前下达的专项再限额都不足上一年的50%,只有疫情爆发之初的2020年,才将提前额度升至60%。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一些观点误以为四季度地方将提前发行2024年部分新增债券,这是误读。
由于财政部下达各省后,各省还要分解到市县,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若不提前下达,各地发债可能会拖到二季度,而提前下达可以保证各地一月就开始发债。同时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是按年下达,年内发行新增债券是不允许超额的。
提前下达新增债务限额是近年来的常规之举,只是前期授权到期,现在重新授权,这样有利于地方政府提前储备项目、提前做好发债的准备,尽快在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实现经济运行的开门红。
总的来说,三个万亿级别的财政新动作,特殊再融资债券、新增国债以及“提前下达”机制的延长,均体现出中央兼顾“防风险”与“稳增长”的政策意图。
事件梳理,并不复杂,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不得不说,10月份这三个最新的万亿级别的财政组合拳动向,给国内的经济环境提供了很多想象力,也为楼市股市很多利益关联的群体,增加了炒作行情,给市场加温的话题和内容。
但实际上,最新的三个万亿级政策,可能和很多人吹嘘的所谓重大利好,立竿见影,甚至什么推动效应的关联想象和分析,并不是一回事。
一个一个来看:
1、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国债,全部交给地方搞水利建设等。
2、地方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让地方政府借新债还旧债。
3、地方发行万亿级特殊再融资债券。
三个措施的本意,其实没有多少争议,那就是救急,维稳,甚至可以说时间换空间。
而绝对达不到什么刺激的级别。更说不上治标治本,一步到位的程度。
允许地方借新债还旧债了,债务压力就暂时解决了。
10月份突然增发国债,提升赤字率,这个实际行动体现的就是,救急。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2023年的一万亿规模的国债,能解决当下中国经济现实面对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吗?
肯定不能,中央财政扩大赤字,把钱交给地方花,本质上是什么?
债务驱动,搞基建。
这跟以前有区别吗?没有太大区别嘛!或者说,本质并没有改变。
无非是借钱的主体,由地方财政,转变成了中央财政。
这就是一个债务主体转移的过程而已,但是量级并不大,要知道2008年的那一轮,是4万亿规模,
三个财政组合拳,本质上是,中央政府信用,托举地方政府信用,化解央地事权和财权不同矛盾。
现在,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增加至4.88万亿,赤字率由3%提升至3.8%。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国家的中央财政,通过将杠杆往自身去加,继续保持国内经济环境扩张财政,把经济从当下的困局中拉出来。
但是不管从额度规模,还是总量控制上来说,结合当下中国国内经济的规模来看,实际上真正的意图,是救急,而谈不上什么经济刺激,拉动增长。
别的不说,就房地产经济领域,一个恒大的债务明面上的窟窿是多大?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恒大负债总额24374.1亿元。
对比一看,很多媒体和观点吹嘘的什么3.7万亿经济刺激如何如何,是不是无法自圆其说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当然,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三个最新万亿级别的财政组合拳,对应的积极信号意义和实质性的纾困作用,不容质疑。
2023年以来,各领域基本上都是连续放大招,各种史无前例的政策,但是就是没起来。
所以,拉升经济刻不容缓,否则一旦增速下滑一个台阶,再想拉回来就更加困难。
但是要说载歌载舞,直接夜总会喝大酒,那还不至于,最多就是苦日子里面有了希望,能吃几顿像样的,大鱼大肉,仅凭当下的货币扩张规模,是无法持续的。
几万亿的货币扩张,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市面上的金融机构首先入场接盘,毕竟国家信用背书的债券在中国绝对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安全保障的底层资产配置,而且,无风险收益碾压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投资渠道,或者说,全部渠道?
接下来,市面上的资金会被吸走一大部分,吸走的这些钱都交给各地方政府花。
结果就是,市面上资金面会偏紧张。
所以接下来可以预见的就是,国家的金融机构会进一步进行降息、降准,扩张货币政策的动作,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新一轮国内货币环境的流动性博弈,很快就会全面开启。
时间换空间,流动性博弈的过程去缓和经济环境中困局风险,为中美在经济,金融,贸易,科技等多个维度上的艰难竞争,提供一个缓冲期。
当然,短期内货币扩张会给一些靠近政策和符合地方政府利益的经济参与群体和行业带来资金增量,但是要说股市楼市能有什么像样的行情想象力,那就很不靠谱了。
简单给大家看个选择题:
随时都有暴跌风险,各种猫腻套路收割手段高度集中,长期3000点的股市;
事实上进入存量时代,房价泡沫风险明显的楼市;
还是收益虽然不高,但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债券?
或许这并不是什么选择题,只是契合现实的一个梳理而已罢了。
很现实,接下来,要看中国经济增量,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盯着国家的财政赤字率。
后续国家如果铁了心的要刺激经济了,或者重心放到经济增量上的时候。赤字率会有进一步的上限放开。
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相对较低。
图片来源:网络
中央政府杠杆率低,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最后的“法宝”,也是和美国进行经济耐力比拼的一张重要底牌,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国内经济短期熬过困局,化解危机。
因为有时候货币政策不管用,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所以靠货币政策效果不大。
而较低的中央政府杠杆率,可以让国内经济环境继续扩张财政,实现货币流动性的有效调动,进而把经济从危机中拉出来。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博弈均衡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对于一个国家和经济而言,国债的利率是必须要保持在GDP增量之下的,之所以2023年10月份财政才开始发力,并且突破赤字率,一个很重要的支撑条件,就是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的数据表明,2023年GDP指标完成难度不大了。
而美国当下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国债收益率已经非常接近,甚至一度超过了GDP增量。
这其实就是中美经济耐力比拼的一个关键指标所在。从这个维度来看,留给中国给国内经济维稳救急的空间,显然比美国要多。
当然,按照当下的动向来看,实际上中国这边,维系稳定,保持稳健,还是主线。
这个逻辑非常重要,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和体会理解。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文章最后,从经济逻辑入手,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梳理,和大家聊一点市面上看不到的分析内容。
结合最新的三个万亿级别财政政策动向来看,很多人应该没有意识到,这一轮国家主导的中国国内经济去杠杆,可能即将迎来一个体面,优雅的收官之战了。
具体的,优雅和谐的去杠杆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动作:
一、削减支出;
二、减少债务;
三、财富再分配;
四、发行货币。
图片来源:网络
以此观之,中式去杠杆堪称优雅和谐去杠杆化的典范。
为大家复盘一下这个过程:
8月15日,央行忽然宣布降息。和美联储加息相向而行的逆周期调节,是在为接下来化解存量债务做准备。9月25日,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此举是为了降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我们居民杠杆率达到63.7%,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61.9%。与美国债务主要在联邦政府身上不同,咱们的主要债务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及其关联实体(比如城投),也就是地方债是主体。相比之下,我们中央政府的杠杆率只有21.4%。所以,削减债务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如何化解地方债问题。
10月20日,化债大幕徐徐拉开。
图片来源:见图
然后就是万亿特别国债发行,专项债前置。
中国的选择,显然是积极财政和投资拉动的组合,而不是积极货币和直升机撒钱的组合。
在去杠杆化的收官阶段,关键是取得平衡。
这个阶段的金融资产正处于旧流动性消失而带来的下坠,和新流动性补充而带来的支撑,两相平衡的微妙之间。
也就是说,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毅力,坚持到去杠杆化安全着陆,取得最终胜利,经济周期转入通货再膨胀阶段。
这个办法只能中国用,因为美国的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其实都是高杠杆的债务状态,霸权支撑之下的庞氏骗局。
所以,美式去杠杆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过去几十年,其实都是通过暴力加息、缩表,收紧流动性打爆(别人的)杠杆,这套粗暴、蛮横的去杠杆方法实现国内经济一轮闭环的。
有比较才有伤害,中国采用的办法,和美国比起来,更为游刃有余,且优雅体面,而且,经济体感要比欧美金融环境要好的很多。
这才是属于中国的智慧和底气,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仔细体会其中的博弈奥妙。
简单来说,冬天既然已经到了,春天的到来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大家过上好日子,确定性和逻辑,只会越来越多。
以上,就是基于对2023年10月份,中国国内三个最新万亿级财政重磅政策动向的详细梳理和分析,进行的一次专题讨论和深入挖掘研究内容,和各位头条的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7718.html 转载需授权!
原标题:WEMONEY研究室·数字金融周报|幸福消金用户投诉莫名“被贷款”...
原标题:银行业危机一周年之际,美国8家银行被纳入“问题银行名单”...
原标题:外媒:中国低空经济前景可观,是难以置信的经济机遇...
原标题:福州经济的“软肋”...
原标题:三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变动...
原标题:王均金委员:进一步激发民营银行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山西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原标题:澳洲1月新房贷款意外下降,今年房价料不会大幅上涨1月份,澳洲新房贷款意外下降了3.9%,与经济学家预期的增长相反,为今年低迷的房地产市场铺平了道路。...
找过中介办贷款的人肯定都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中介就像查户口一样要问各种问题?这太麻烦了,你们想省去这个步骤吗?那就好好看。作为一个专业的贷款中介,他们问客户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原因的,...
原标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
2024-03-08
2024-03-08
2024-03-08
2024-03-08
2024-03-08
原标题:WEMONEY研究室·数字金融周报|幸福消金用户投诉莫名“被贷...
原标题:银行业危机一周年之际,美国8家银行被纳入“问题银行名单”...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