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湾经济①|陈雯:湖湾资源如何向科创与经济价值转化?

马无邪1年前75

原标题:湖湾经济①|陈雯:湖湾资源如何向科创与经济价值转化?

太湖及太湖流域在长三角自然和经济地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

与此同时,科创带也逐步在湖湾边聚集而成,内生为湖湾经济的发展动力,并为原有产业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本期澎湃城市报告《太湖湾边 科创跃迁》,通过实地调研太湖湾边的马山半岛与山水城“华莱坞”,以生物医药与数字影视产业为两大样本,呈现湖湾资源向科创与经济价值跃迁脉络,讲述湖湾边的产业升级故事。

湖湾的生态景观、文化资源,是限制也是机遇,过去的转化方式非可持续,需要更绿色创新的方式,去解除资源转化上的种种限制,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利用。当前,湖湾经济发展受日益严苛的环境治理约束,鉴于此,生态环境、科创空间、产业政策、新旧经济动能转换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图谱?

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探讨太湖的湖湾资源如何由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湖湾经济,以赋能当地的产业发展与人居生活。

湖湾经济①|陈雯:湖湾资源如何向科创与经济价值转化? 经济学 企业空间 经济 行业新闻 第1张

太湖航拍

太湖的生态治理如何与腹地发生互动?

澎湃新闻:太湖曾在2007年暴发蓝藻危机,太湖敏感的生态如何影响了沿岸城市后来十余年的产业经济生活?

陈雯:2007年蓝藻暴发后,“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跨界水环境综合治理排上议事日程,政府对太湖及其沿岸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触发了环境保护对产业及空间优化的倒逼机制。

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因此,太湖北部的苏南三市(苏州、无锡、常州)在产业和空间的优化和拓展上都产生了变化。

在产业层面,三市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更加偏向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比如高新技术产业或文旅产业等服务业,并强化了科研教育文化功能。同时,新兴产业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比如常州发展新能源,无锡发展芯片,苏州发展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三市高校科研院所也逐步增多,在原有的科研基础上,科创集群壮大,比如引入产业相关的分校、分院、分所,也进一步引入产业相关的人才资源。

在空间层面,三市在太湖沿岸地区划分管控区域,在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中按照各自的规定进行建设。太湖的湖湾岸线腾退了部分企业后,将部分保留工业建筑进行更新,部分改变土地性质作湿地公园用以净化水质,形成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在无锡贡湖湾附近的长广溪湿地公园、苏州湾森林湿地公园附近等都能看到类似情况。

澎湃新闻:目前,太湖湖湾岸线的文旅发展怎样?各城市之间是否能形成有效的联动?

陈雯:太湖边的文旅发展一直很有吸引力。不过很多文化历史资源的价值转化还值得进一步深化,更需要突出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目前文化资源价值的商业转化的最大难点,我认为是市场化运作和文化审美品位如何调和,曲高和寡的文化如何成本土大众接受的商业产品?所以,如何挖掘资源并以现代创意呈现,既能为大众接受又不失去审美品位,是资源转化关键。无锡宜兴陶瓷、苏州吴江丝绸等,已经在尝试设计和产品制造融合,是制造企业向文化产业靠近的比较好的尝试。

各城市间的文旅协同,主要靠旅游线路来联动。目前文化旅游产业还是竞争大于合作。如果各自的优势特点没发展起来,就很难联动与合作。

产业联动中,政府“筑巢引凤”功能几何?

澎湃新闻:目前,苏锡常滨湖地区的产业联动水平怎么样?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

陈雯:产业联动意味着不同地区间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优势互补,最终目的是协同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以及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目前,在产业方面,由政府来主导的湖湾联动,主要是提供“筑巢引凤”式的多样化载体优惠政策。但真正产业上发生的联动,基本是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部分通过企业内部进行不同地域的各分部之间的协作,以及跨区域投资并购进行。一家企业是否有产业联动,取决于自身产业链及活跃度。

地方政府由于难以预见未来可能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方向,实践中往往将上级政府确定的新兴产业方向移植过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但是目前政府大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供给端,新兴产业供给能力有可能被人为放大了,导致新产品过剩。而针对需求侧的政策较少,新产品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

政府需要的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推动产业扶持政策从重供给端向供给端、需求端双向发力转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扶持政策中要加强产业基金的跟投和领投。鼓励探索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政策。毕竟,产业的发展还要靠市场化力量来推动,产业链联盟的成立则可以更好地调动市场力量来参与一体化建设。

澎湃新闻:企业又会如何选择政府“筑巢引凤”的这些载体?

陈雯: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对成本、空间的需求偏好进行选择,属于市场行为,并不完全是政府希望通过补贴优惠政策能够撬动、改变的。

一般来说,市中心的办公研发空间租金较高,不适合对租金成本敏感的企业落脚,比如小型初创企业、有大型设备用地需求的“纯研发”机构,就会倾向于远离大都市中心;有较强服务性、有面向客户沟通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会在市区中心办公,比如城市中心聚集的金融、互联网和大型零售企业,一般能承受较高的地价和租金。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离开大城市,还是因为潜在的市场和机会,大城市有更多同行信息交流并激发创意、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教育医疗的福利也相对较好。为此,他们愿意去承担相对高的房价,也要承受科创收益较高的压力。这需要深入调研,才能针对企业的需求有的放矢。

大科创载体能够带来科创成果本地化?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无锡和苏州的政府规划中的“科创带”和“科创圈”中的科创载体规模普遍很大的现象?

陈雯:环太湖的科创空间集群目前是一个为未来提供的预设,需要包含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发展主体共同努力。科创空间群体,是由一个个科创载体组成的,科创载体成熟一个做一个。

目前苏锡常的国家或省级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投资建设是以政府为主,这是基础研发的主要载体。政府也会引入外地高校科研资源建设飞地实验室或分校;本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则会根据自身情况,比如学科建设、技术创新的能力等,建设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企业也正在逐步成为研发的主体力量,有实力企业设立研发部门、研究中心,政府也会给与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科创载体的选址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区位及配套能不能招到人。多样化的科创载体,可以给科创企业人员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潜在利润空间、职业上升空间、生活成本等,都是人才的考量因素。科创载体都需要塑造交通通达、租金成本、服务优良、政策优惠等若干优势。不论在都市还是远离都市中心区域的科创载体,政府需要在基础服务和生活保障上兜底。

澎湃新闻:既然有那么多的科研机构,是否能实现将科研成果在地转化?例如无锡滨湖区聚集了全市90%的科研院所,但本地新城的管委会感慨“等级都太高了,很多研发成果和税收都落不到本地”,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

陈雯:一个地方科研转化应用多不多,和创新所在环节有关。有的创新资源集聚在发现科学规律的环节,有的集聚在转化应用、技术研发的环节。这也是产业链、创新链环节的不同分工导致的。

很多大院大所,重在科学技术研究环节的创新,并没有产业化的硬性要求。因此,有时候本地化结合不多。如果要有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有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换团队跟上,或者能跟本地企业进行科研转化应用的合作。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周期很长,如果要转换转移成企业利润,可能需要十年到二十年。技术转化应用能否形成规模,跟它具体所在的行业、研究主题也有关。有时候,一些产业化的成果一开始只是纯学术研究,后期才被研究出产业化的机会,这是客观事实。

比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消洛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共同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奖,但发现的时候,大家并不知道石墨烯的应用场景。如今,江苏省的石墨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中国领先,比如苏州纳米所等很多不同类型的研发机构,都在研究石墨烯的应用场景,填补了部分国内外技术和市场的空白。这才让常州与无锡形成了两大石墨烯产业重点聚集区。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赵忞对此文亦有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7284.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