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我国经济不行了?是谁在持续唱衰中国?

马无邪1年前91

(本文根据司马南老师视频节目整理,内容有删改)

在中国经济下行,各种唱衰中国的议论声中,我难得听到一些比较清醒的声音。

司马南:我国经济不行了?是谁在持续唱衰中国? 经济学 美国gdp 经济 行业新闻 第1张

最近读了陈文玲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一些观点,我认为说得很好。

陈文玲教授是我国经济学家,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她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对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正确判断。正确的判断离不开基础理论,离不开基础判断,离不开对一些问题的具体分析与认知。

只听一些美国政客说,中国经济完了。从9%以上的增速到现在5%左右的增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下,我们就觉得自己不行了?

哪有这回事,神经衰弱到这种地步吗?

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自己看衰自己。我们千万不要产生“经济增长焦虑”或陷入话语陷阱,尤其是西方的理论陷阱。

我一个搞过直播的朋友告诉我,说直播过程中他不敢看实时屏幕。

就目前互联网的特点,上来说什么话的都有。

中国14亿人,我们辛苦领导中国经济建设,只听那些政客们唱衰中国,说中国经济不行了,就得了经济发展焦虑症了。这是不是太幼稚了?

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引领革命。哪怕遇到质疑,中国共产党还是坚定的,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普遍原则,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管别人怎么说。

我们东北老家有句话叫“听见拉拉蛄叫,就不种庄稼了”。拉拉蛄就是蝼蛄,生长在泥土里,吃农作物的嫩茎,是毁坏庄稼的害虫。我们不能听见拉拉蛄虫的叫声,就害怕它了。

现在政客唱衰中国经济,就是一帮拉拉蛄。

咱们也可以听,但不能回避问题。我们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但不能把不是问题的现象也当做问题。

小问题,把它说成大问题;局部问题,把它说成是全局问题、历史问题。这不是脑子乱了吗?这正是一些恨国政客需要的。

陈文玲说,GDP增速,是看增长率,还是看增长量?现在增长率毫无疑问是下了几个台阶,从9%以上的增速到现在5%左右的增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下。下台阶的同时,有两个东西并没有同步下,而是在继续上。

一个是经济增长的绝对量没有下降,尽管去年的GDP增速不尽如人意,仅为3%,但总量还是从11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21万亿元人民币,绝对值增加了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GDP总量。

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下降,经济增长的质量绝对在稳步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到处去全国各地调研,发现了一定要大家注意的问题。

不论是我国的创新能力,或是制造业迈向高端、中高端的进程还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在优化,区域发展的结构也不断在优化

现在有些人看中国GDP增速,降的时候着急,升的时候也着急。我们民族有忧患意识。但我认为,我们也要理性客观,需要从历史性、结构性、全局性视角进行系统分析

可惜现在我们很多人不这么看问题,一看增速降了,就心里面着急。

降到5%怎么了?总量我们在增加,质量结构在调整,质量在提高。咱们现在不怕别人说污染,环境消耗的种种问题。

我们要好的GDP,有个调整,那不是很正常吗?

还有一个角度,我觉得陈文玲讲得蛮好。

看经济增速,是看GDP还是GNP?GDP增速这几确实连续下降,但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

今年正好是十年,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200份合作文本,中国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与所在国以及第三方共同投资超过3000个投资项目。

大家想过没有,这些投资项目在境外产生的增量GDP并没有计入中国GDP的范畴。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GDP和GNP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已经创造了大量的GNP,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尚未产生收益,需要长周期才能实现收益,现在属于打基础的阶段。我认为是用GDP还是用GNP,也到了该调整的时期,把GDP衡量改成GNP衡量,可以将在境外创造的GDP一并计入GNP,便于全面了解中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还有个研究视角是这样的。陈文玲教授说,中国与美国相比,去年中国GDP绝对量占美国GDP的量的百分比降低了,2021年为78%,去年降到74%,很多人对此有一些担忧。

有人甚至兴高采烈地说,中国永远没有可能超过美国了。

中国无意超过美国。至于GDP对比,是中国发展的副产品,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伟大的民族复兴

陈文玲说有两个误区,一个是美国去年经济总量上升,但通胀率月均为7.5%;再一个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幅度去年一年超过9%。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项相加达到16.5%,剔除一些其他因素,中国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比重,有可能比2021年还要高

所以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看绝对的数字,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胡锡进同志苦口婆心地教导全国人民,要从复杂的角度看问题。

现在美元还在继续升值,人民币还在继续贬值。中美两国在GDP总量上比较,实际上已经有不可比的因素了。

而且美国人为了彰显自己钱多高,垫砖头。

GDP底下垫砖头?什么砖头?为了提高GDP总量,为了脸上好看。美国调整了统计方法,把家庭劳动也计入GDP。

把胡同里家庭妇女在家里干的活,全都计入GDP,中国哪有这么个算法?

因此,中国和美国的GDP比较,既有价格因素、汇率因素,也有GDP的构成因素。

现在美国人心理很脆弱,就是要跟中国比,就要把中国比下去。

美国人甚至扬言说,中国要搞一带一路,要给全世界造桥修路,坐高铁盖房子。

美国人现在瞄上中国了,过去美国辉煌无比,现在美国的表情变得不自然,气急败坏,所有的症状都是焦虑的症状。

美国为什么焦虑?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好,而是中国发展的太好,才让人家焦虑。

毕竟中国14亿人,美国连中国的一个零头都没有。

所以把话说回来,对GDP增长速度要客观、理性而系统地进行结构分析,才能得出中国GDP增速到底如何的结论。

对美国也好,对欧洲也好,中国到底是增了还是降了?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些基本判断,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信心。我们不能受这种东西的影响。

美国那些政客对中国诋毁,说中国经济增长下行,还天天骂中国低通胀。

去年开始,美国与欧洲各国通胀率居高不下,拉美国家、非洲很多国家通胀居高不下,在全球性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保持了低通胀,CPI在2020年仅为0.7%,2021年为1.5%,2022年为2%。低通胀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通缩,它是中国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成果而非问题。

陈文玲非常自信,言语中表示,中国低通胀基于几个元素。

生产资料价格影响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稳定。

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源价格。中国能源价格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中国已经采取了多元化能源战略。我们已从48个产油国进口原油,从10个天然气生产大国进口天然气,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能源多元化供给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源抗风险能力、抗国际价格波动的能力在上升,这是直到现在中国生产资料没有急剧上涨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跟德国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德国人恨不得砸桌子把肋骨都要拔起来。为什么呀?

德国制造除了制造的精密度之外,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德国一直有俄罗斯稳定的能源供应。俄罗斯的能源加上德国制造十分无敌。但是美国人把北溪管道炸了之后,欧洲低价能源渠道被彻底切断,导致欧洲能源成本不断上升。

这德国还怎么发展呢?

所以中国的生产资料供应价格稳定,能源供应稳定,是中国低通胀的最重要的因素。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能把眼光看到这一步的人都是能人,了不起的人,我们从那么多的国家进口石油,进口天然气,战略布局了不得呀。

低通胀,也就是社会消费品价格比较低。

我国通胀率比较低,食品价格总体稳定,没有出现粮食危机。这几年猪肉的供应也是挺稳的,特别是大规模养殖,加上国家的储备,在平抑市场价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油料价格也是稳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保证了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

最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完整的,国内劳动力价格虽然在上升,但是有一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价格低的地方。这一方面有美国对我施压在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因素,也有符合全球产业转移规律的成本驱动型的渐进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进口实际上也降低了消费品的价格。

从能源价格,从大宗商品、粮食油料、生猪价格看国内都还是稳定的,我们作为全球性通胀中价格最稳定的国家,是我们的优势。

这篇文章简单地跟各位分析了一下GDP的问题。我是觉得像陈文玲这样务实的研究者,有一些说法值得我们重视。

不能叫美国人把我们忽悠住了,我们的方向正确就要坚持

责任编辑|胡言 王德波

部分图片|网络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6981.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