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到现实的经济讨论:很多人,为什么感觉今年比去年更难了?

马无邪2年前98

#头条创作挑战赛#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从数据到现实的经济讨论:很多人,为什么感觉今年比去年更难了? 经济学 宏观经济 经济 行业新闻 第1张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903篇原创文章

#为什么今年比去年还难?#

这篇文章开始以前,先做一个投票活动:

2023年,大家觉得经济体感如何?多选
和2022年差不多,区别不大
461
比过去几年要好,更好赚钱
132
不如2022年,感觉更难赚钱
2307
糟糕透了,各种不顺利
1374
不予评置,旱涝保收的人无所谓
265
投票
4314 人参与 还有 3 分钟结束

不知道打开这篇文章,正在屏幕前的这位朋友,对于2023年当下所面对的经济环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很多人都在感慨,今年好难。

我不知道说今年好难的有几个是真的难,但对我本人而言,却是实实在的难

——当然,每一年都不轻松,只是今年格外的难。

身处房地产行业的所有同行,应该对我这个切身感受,会有强烈的共鸣吧?

或许明年回头看,今年还算是好的。

我们总是感慨,口罩三年都没能把人给压倒,疫情结束了,反而很多人、很多企业倒下了。

其实这或许是一种错觉,我们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并不是突然到来的,全球蔓延的危机,都是因为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才会让情况变得复杂、每况愈下。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虽然全球经济在逐渐恢复,但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指标仍然低于往年。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在放缓,许多企业的业绩不如预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此外,由于去年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和个人都进行了紧缩性的支出,对经济的恢复也产生了阻力。

这篇文章,写在周末,没有什么艰涩难懂的逻辑分析,也不会说什么宏观大词,而是从数据到现实的角度,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聊一聊:

为什么2023年会给人觉得比刚刚过去的2022年更难?

对于很多人,认为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体感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接下来,从宏观到微观,什么时候会出现转机?

本文没有任何鸡汤内容,更立场鲜明的,反对戾气和负面情绪。

理性客观,有依有据,在喧嚣浮躁的信息爆炸时代,做一点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从数据出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情况都不容乐观,才是人间真实?

从7月份最新的数据来看,外贸出口、消费和投资的表现都在意料之中,外贸出口依然是延续负增长,CPI竟然跌破0%,实属罕见,投资方面也并不理想,楼市整体销售依然下滑……

经济“三驾马车”看似都很疲累,那么还能靠什么拉动中国经济?

数据说话,和大家一起具体看看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现实情况:

首先是出口马车:出口连续3个月下降

一直以来,外贸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出口连续3个月下滑,压力可想而知。

从海关发布的数据来看,以人民币计价,今年7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9.2%,如果按照美元计价,7月出口同比下降14.5%。

今年以来,出口转变较大,3月和4月维持了短暂的出口大涨局面,然而到了5月份出口开始进入负增长,一直持续到7月份,下半年的出口压力仍在。

事实上,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美国尚未结束加息,对消费的抑制能力还在,海外需求继续放缓,亚洲的出口订单继续萎缩。

所以,这就导致了中国、越南、韩国等国家的出口继续下滑,越南7月出口下降9.9%,连续5个月下降,韩国7月出口大跌16.5%,全球出口市场一片哀嚎……

其次是消费情况:2023年7月,中国CPI首次下降0.3%

6月份我国CPI增长0.0%,当时大家都已经预料到7月份可能会跌至0%以下,但是当7月份CPI下降0.3%这个数据公布的时候,还是没想到,下跌得这么多。

今年1月CPI增长2.1%,本以为这是低点,谁会想到这竟然是高点,自2月以后CPI持续下降,3月份跌至0.7%,自此之后再也未能突破1%,连续5个月低于1%,而且7月份更是首次进入负增长态势。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通缩风险?按照一些观点的看法,目前已经有了通缩的迹象,但还不是真正的通缩,因为通胀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货币供应减少,但是6月份M2同比增长11.3%,年底前M2余额有望突破300万亿大关,增速很快。

可以发现,货币供应并未减少,而且还在增加,但物价却表现较低,只能说明货币放水都在银行系统内“空转”,并未大规模流向市场。

这很好的解释了“印钞机轰鸣,但是市场里面缺钱”的现实经济体感。

同时,这也和当下市场的信心不足有些契合,企业主不敢扩大生产,不敢投资,不敢借贷,普通老百姓不敢消费,几乎是保守储蓄,流出来的资金重新流入银行存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上半年居民存款增加了12万亿!

再看投资:整体融资修复及资金活化程度继续放缓

今年以来,社融修复增速经历了一季度的上行期,5月以来重新回落,7月社融存量同比下滑至8.9%的低位,反映当前融资修复动能持续减弱;

从资金活化程度来看,M1同比增速同样自5月以来延续走低,7月降至2.3%。

整体而言,社融增速和资金活化程度的放缓或指向当前实体部门融资意愿仍然偏弱,市场主体信心仍然低迷。

图片来源:见图

需要指出的是,7月新增社融中的人民币贷款为364亿元,占社融比重仅为6.9%,为有统计以来新低。

由于企业和居民新增贷款需求低迷,存款派生相应受限,而政府财政支出速度也未加快,导致7月末M2增速下降至10.7%,为去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

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投资积极性低迷,经济结构中三大部门:政府,企业,居民。

都没有加杠杆的主动意愿。投资看社融,一目了然:全面去杠杆是主流,社会资金活性表现非常低迷。

客观梳理,不吹不黑,更没有唱衰的意思,现实情况,需要正视和面对,从国家统计局官方权威公布的数据表现来看,2023年,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情况,不容乐观,与之对应的,就是国内经济环境体感的挤压。

有理有据,一目了然。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敢于面对,或许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从现实去看:宏观到微观,都遇到了债务驱动增长的信心收缩冲击?

事实上,宏观数据本身就和民众的自我感知存在温差。

普通人不是经济学家,看不懂高深的数据,不知其中内涵,他们只是生活的经济学家,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短期的价格波动,水果涨了还是跌了,汽油高了还是低了,排骨多少钱一斤……这些才是普通人的生活。

今年以来,网民的戾气很重,远的有各种官媒发表“年轻人要吃苦耐劳”的观点被怼,近的有红某会捐款骚操作被骂,甚至还出现了和宏观政策“唱反调”的情况,国家发文鼓励消费、购房、买车,居民表示“原则上支持”等。

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两个清晰的问题:

一是大家普遍过得不好,就业不稳、赚钱太难,钱包空空,饭都快吃不上了;

二是国家公信力受损,这是经济时代遭遇压力必然会遇到的管理难题,并不奇怪。

宏观经济环境不好,失业高发,降薪裁员不断,这无疑会放大大家的悲观情绪,继而转化为质疑、吐槽、谩骂,总要有个发泄口吧。

事实上,2023年,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民众群体而言,经济体感,并不理想,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群体,可能会有更强的体会。

从近期国家的一系列操作来看,不得不承认,宏观施策越来越聚焦重点了,从过去的救供应端,开始转向扶持需求端了,着力提升民众的经济收入,比如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降存量房贷利率、整顿金融行业、医疗反腐等,本质上都是在变相给老百姓减压,或者变相提高居民收入。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表现。

但是核心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玩法,在当下的中国,玩不转了。

从宏观来看,国家对于赤字经济模式,是非常敏感和反感的态度,意味着国家不愿意往自己身上加杠杆,这不是什么秘密,而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管理风格决定的。

从中观来看,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加杠杆的空间和想象力了,地方债的问题在2023年引发的很多风险信号,还不能说明问题。

主要从微观来看,去杠杆,更是当下的主流共识和行动表现,中国居民部门去杠杆的表现其实非常集中,就两个事情:

第一,不买房,不买车,不进行透支消费;

第二,就算手上有钱,也优先去偿还前期的杠杆和债务;

不谈什么宏观大词,也不用讲什么“信心和预期”的分析,从现实出发,当下居民端去杠杆的共识形成,最大的原因,就是经济环境中没有具备确定性的资产和金融增值渠道和选择。

是完全没有,这才是当下最大的经济现实。

房住不炒,房价承压,失去资产增值预期和想象力,谁会去买房子?

中国股市,谈不上一言难尽,就是没有赚钱效应,一句话就够了。

各种信托,基金理财,保本都难,别说收益,没有刚兑的时代,和存款都比不了,谈什么资金吸引力?

老百姓赚到钱,手上有钱的情况下,总不能吃完喝完挥霍完吧?

要不存起来,要不去杠杆,摸着良心问一句,还有更好的去处吗?

2023年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理财,普通人死于P2P,一个不差,都实现了,什么投资渠道要出来作妖,是不是也要掂量掂量环境风险?

民资和个人普遍不敢贷款不想贷款,因为当下严重缺少合适的预期价格向上的资产,而地方融资平台(国资平台)则又普遍贷款贷不动了,因为,现在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就连定期偿还利息都已经相当困难。

那么,从现实逻辑来看,债务驱动经济增量的模式,国家,企业,居民都不加杠杆,那么经济要运行,就变成了存量杠杆在经济部门之间转移,而没有新杠杆带来的增量货币,谁愿意主动背债呢?

你推我让之间,矛盾就必然出现,互相提防和为难,在所难免。

这种现实之下,经济环境中的真实体感,能好到哪里去?

三年疫情,是一个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件。

是全世界过去的一片繁荣景象,向萧条转变的转折点。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经济困局的突破,需要哪两个关键因素来促成?

当然,遇到问题不可怕,躲避问题才是大风险。

中国当下遭遇的经济困境和难题,其实没有什么偶然,而是必然。

一方面是多个经济周期叠加效应,一方面,是上一轮工业革命的红利被消耗干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还遥遥无期;

最后一方面,是增量全面转向存量带来的内卷效应。

天道有轮回,万物有周期,从顺应趋势,适应大环境的角度来看,当下中国最好的选择,就是稳住基本面,然后发挥体制优势,谋求关键突破,寻找经济增长的全新想象力空间和方向。

作为普通个体,既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要正视一些现实存在的挑战和利益矛盾。

客观来说,2023年当下中国的经济困局和体感,想要实现扭转和突破,需要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中美博弈走向的确定性。

当然,当下很多中国人对于美国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好印象和好态度,但是对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和美元的地位,甚至包括被很多人口诛笔伐的美债,认知可能并不理性。

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也就不要想在会议桌上得到,复杂纠结,持续漫长的多维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才是当下钳制,遏制中国国内经济的关键因素。

而中美这一轮复杂博弈,没有出现确定性的一个走向和趋势以前,中国的外需(直接关联外贸马车),包括金融,资本,全球贸易等等维度,难言转机。这就是现实。

作为出口导向,全产业链覆盖的生产大国,要看清楚美国卡住中国的,不是什么芯片,而是对外贸易的脖子。

第二,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增量,要看国家是否能够下决心有智慧,进行从内至外,从上到下的系统改革。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经济增量以前,存量环境中寻找增量,就只能从分配维度和管理上入手了。

当然,国家也是这么做的:

根据上游新闻统计,截至8月12日,今年全国至少已有176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堪称医疗领域的最强反腐,而且现在这只是一个开始。

对于中美两个大国来说边打边谈才是常态,而且,这个默契已经形成。

所以所有中国人一定要做好反霸权可能是一场拉锯战的准备,不要幻想美国短时间就崩溃了,不是说美国社会没有这种风险,而是任何事情都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那么在这个国家层面耐力比拼的过程之中,就必须整顿自己内部的寄生虫,苦练内功提升体质。

内部的问题被扫荡干净了,在长期的反霸权博弈中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所以,医疗反腐可能只是序幕。但是这个关键因素最终的走向和发展如何,现在下定论,还太早,对国家的信任是无条件的,但是对于这样触动利益,向内开刀,刮骨疗伤的大动作,还是要有必然的心理准备和理性预期。

大树不是一天长起来的,给大树治病这个事情,也是不可能一天就能完成的。

两个关键因素,一内一外,打眼一看,都不是说立竿见影,马上就能实现和落实确定性的大事儿,所以,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出发,当下的经济体感,想要短期内得到扭转和改善,并不现实。

当然,大众的理想一定是美好的,但是现实也是必须要去面对的。

说点实话,说点靠谱的观点,很难吗?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2023年,是否会成为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一个必然考验年份?

基于以上几个维度的分析和讨论,两个明确简要的结论:

1,从数据到现实,中国当下经济体感的难受,是事实存在的,而且短期内,并没有什么转变和突破的可见机会和想象力。

2,对于立志实现全面崛起和在产业经济领域换道超车的中国来说,当下国内经济的困局和难题,也是必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过程。

纵观中国经济70年,每一次变革都来自于危机之下的迫不得已变革。只有实在走不下去了,才会出现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新的机遇。

有人说,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类似于1998年前后,大量工人失业,产能过剩。最后的解决问题是:加入WTO,以及房地产市场化改革。

有人说,中国经济当下问题类似于2014年、2018年前后。

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对,或者说,不太贴切,经验主义酸腐气息浓厚,没有任何新意和创意的感觉。

实际上,是主导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的那套债务驱动模式,被大环境打断,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向和模式还没建立起来,青黄不接,能好过么?

总的看下来:

短期问题是周期性问题,靠科学合理的货币、财政、产业、金融政策。

中期问题是结构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国际上改善不利于我们的国际环境,对内改革重构,调整结构。

长期问题是创新问题,需要改革科研创新体制,加大创新力度。

当下老百姓和经济个体对于经济体感的难受体会,就是一个明显的时代信号。

大国崛起,永远不可能一路坦荡,轻松自然,水到渠成,不是在残酷的现代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脱颖而出,就是要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杀出一条具有话语权的血路。

难不成指望别人八抬大轿舒舒服服的就能抬上去的?

2023年,中国的经济困局和艰难体感,将注定成为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一个必然考验。

难受是真的,但必然是暂时的,舒服是没有的,因为没有斗争和争取,是得不到真正的舒服的。

谨以此文,和所有中国同胞们,共勉。

以上,就是写在周末时间,对当下中国经济体感的一次专题讨论和思考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5527.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