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的宽门与窄门

马无邪1年前85

· 全文共 2300字,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稳经济”的宽门与窄门 宏观经济 经济学 经济 行业新闻 第1张

文|刘胜军

很多国家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者总是抱着侥幸心理,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问题在于,除了上帝没有人知道鼓点何时停下。

正确的事情往往是艰难的。但我们必须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情。

不要浪费每一次压力。我们必须打破“经济好的时候没动力改革,经济压力大的时候又不敢改革”的怪圈。

稳经济的必要性已成社会共识,其逻辑相当清晰明了:

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6月15日指出:5月份,16-24岁青年人总量大概有9600多万。16-24岁很多是在校学生未真正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有3300多万,这3300多万当中有2600多万已经找到工作,大概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

2、虽然这几年灵活就业人数显著增加,但要看到灵活就业背后的压力。一个具有标杆性意义的观察对象是网约车,因为过去几年网约车成为了不少有车一族在失业时过渡的好选择。值得警惕的是,最近网约车陷入高度内卷: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部分时间段甚至出现300多位司机竞争21位乘客的情况。第一财经统计发现,今年5月网约车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7.35亿单,相较于2021年5月的8.01亿单下滑8.2%。另一方面,根据滴滴年报,截至2023年3月31日,两年内滴滴的活跃用户增长了9%,而活跃司机增加了42.6%,供需更趋失衡。

3、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增加350亿元,同比少增229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20亿元,同比少增6709亿元。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显著低于市场预期。这些数据凸显经济内生动能不足。

4、第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仍未企稳。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2%

5、民企依然缺乏动能。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其中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4.4%、3.5%、4.2%。而“五六七八九”的私营企业仅增长0.7%。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0%,其中民间投资下降0.1%

罗思义:振兴经济如何唤醒民间投资?

稳经济,没有争议。争议在于如何“高质量稳经济”?所谓高质量稳经济,要满足两点要求:

1、稳的代价不能过高,不能为了一时的欣快而埋下中长期隐患,那样得不偿失;

2、稳的要有真实效果,不能只有GDP数字好看,而民众和企业没有获得感。

基于上述原则:

1、单纯的货币刺激不足取。货币刺激是最简单的,但后遗症最大。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真正的危机:羊毛不会出在猪身上)、日本90年大危机(中国如何避开“日本陷阱”?),背后的关键词都是失控的货币。2009-2010年“四万亿”带来的债务与产能问题,至今仍未彻底消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循环不畅的情况下,货币放水并不能真正传递到实体经济。在不破解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货币放水难以奏效。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2023陆家嘴论坛指出:目前领先的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低于1.8%,但许多私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却高达9%(刘胜军@陆家嘴论坛)。

2、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效果不佳。凯恩斯主义政策,注重以基建投资创造需求,弥补民间投资的暂时不足。但我们的现实情况在于:1)基建投资长期是政府投资重点,目前的边际投资回报率已经显著衰减;2)由于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政府的投资扩张已经对民间投资带来显著的挤出效应;3)在土地出让金锐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激增,进一步扩张投资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速效药”不靠谱,答案很清楚,我们只有做“正确但艰难”的事情:‍‍

1、房地产仅仅“保交楼”是不行的:既然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无论长期风险有多大,短期都必须稳住,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是,“保交楼”只是保个别项目,大多数房企依然处于“资金链困局”。一味针对个别项目“保交楼”,而不在乎房企的正常运转,结果必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谈何稳定?中央历来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此,“保交楼”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个别规模过大、风险过高的“负面清单”房企之外,银行应该恢复对其他房企的正常融资,这是稳定房地产的必由之路。必须认识到,要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必须靠改革创造新的增长空间,而非简单地掐死房企。房地产被称为“金融危机之母”,因此只能软着陆,不能眼睁睁看着硬着陆

日本的教训:房地产乃金融危机之母

2、货币政策可以作为,但必须着眼于“结构性效果”:只有真正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实招,才有价值。

3、财政政策可以作为,但必须摆脱基建的思维旧轨,转向对消费的激励和居民收入补贴。当前PPI持续下行,但与2015年之前的情况截然不同:2015年之前,问题主要在供给侧(产能过剩);如今,问题主要在需求侧(消费乏力)。

罗思义:振兴经济如何唤醒民间投资?

4、针对民企信心不足的现实挑战,抓紧推出一批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都是最优选择(激辩政策向何处发力:何以解忧?惟有改革——吴晓波、余永定的建议都不靠谱)。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还是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5、要有突破性思维。美国70年代曾经陷入“滞涨”长达13年之久。最终破局,靠的是一位年轻经济学家的“颠覆性思维”。面对美国当时的财政赤字,“正统思维”是要提高税率、压缩开支,但这样容易陷入经济收缩的恶性循环。当时刚40岁的青年经济学家拉弗大胆建议:降低税率!他的逻辑是颠覆性的:只有降低税率,才能修复和扩大税基,最终达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提高税率则是双输)。“拉弗曲线”的智慧,与中国古时的“休养生息”蕴含同样的哲理(为什么是拉弗?【亚当斯密精神家园】)。

里根与他的顾问拉弗:彼此成就了对方

当下经济压力必须正视。但塞翁失马,压力可以转化成动力。不要浪费每一次压力。我们必须打破“经济好的时候没动力改革,经济压力大的时候不敢改革”的怪圈。要抓住当下的压力,不失时机推出一批有份量的改革。

很多国家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者总是抱着侥幸心理,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问题在于,除了上帝没有人知道鼓点何时停下

宽门与窄门的人生哲理,同样适用于政策选择: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美国自从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一直行走于货币刺激的“宽门”而不能自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通胀和一系列银行的倒闭只是开始,下一场危机就在不远处,几年前看似不可能的“去美元化”进程已经开启(美国真正的危机:羊毛不会出在猪身上)。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抵制诱惑,选择正确但必定艰难的道路。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天俱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1653.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