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展望2023:是该全力拼经济了

马无邪1年前162

作为对中国经济长期前景的理性乐观派,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经济潜力大,相信经过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措施,一定能重拾复苏通道。

同时,短期的困难需要高度重视,经过一季度的小阳春,进入二季度,随着经济金融数据显著回落,市场转为谨慎,对“通缩”、“钱去哪了”、“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讨论明显增加。

中国经济展望2023:是该全力拼经济了 企业经济 稳增长 经济转型 行业新闻 第1张

中国经济10年一轮的朱格拉周期,“逢2起逢8落”。2023-2024年是复苏之年,当前经济复苏之路一波三折,主因内需不足、信心不振,疤痕效应,资产负债表衰退,主动去库存周期,房地产硬着陆风险,美联储加息,美欧银行业危机。

当前中国经济主要矛盾不是“通缩”,而是“流动性陷阱”。

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救经济了,而是怎么救,怎么尽快、尽最大力度救。那些建议不救经济的观点,不仅是不学无术,而且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现在的青年失业率达到20.4%,4-5月份经济数据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费,预防式储蓄,企业不敢投资,1-4月民间投资只有0.4%。

是该全力拼经济了,提振信心,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就业和收入,这是最朴素的,这是根本,任何与此违背都是错的,无论是什么理由或者高大上的理论。

当务之急是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修复资产负债表,外需不足通过扩大内需来补,稳增长就是稳就业。

周期之轮处在主动去库存阶段,政策加力,扩内需,三季度有望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

预计2023年全年GDP增速在5.4%左右,三驾马车主要靠新老基建投资发力,稳楼市防止硬着陆才能兜底金融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稳增长是为促转型争取时间,长期转型固然重要,短期增长稳定是基石,没有短期哪有长期。

房地产短期防止硬着陆,长期构建新模式。此前的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是两三年前房地产还处于过热状态时候出台的,世易时移,形势已变,当务之急是防止房地产硬着陆,因此未来应该放松一二线大城市的首付比、限价限购、降低交易佣金等,以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房地产关系土地财政、关系60多个行业、关系几千万人就业。

未来产业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产业升级、补短板。 我们对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有十大判断: 第一,新能源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最有希望的行业。 第二,新能源汽车车替换传统燃油车,诺基亚时刻到来。 第三,2023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赛道重新洗牌。 第四,居安思危。行业内卷,价格战,缺芯少魂,欧美双反。 第五,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还会有一轮大洗牌。 第六,光伏、风电产业从爆发式增长转为稳健增长。 第七,氢能、储能、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 第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新三样”成为出口主力。 第九,新能源孕育新产业,诸如氢能、储能、碳交易等。 第十,2023新能源产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走出去。

建议出台短期刺激经济的组合拳,形成扩大内需的合力,全力拼经济,八大建议:

第一,发力新基建、新能源,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

第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

第三,松绑房地产调控,促进软着陆。

第四,繁荣资本市场,提振市场信心,提高居民财富效应,促进科技创新。

第五,进一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盘活存量资产。

第六,大力实施都市圈城市群战略。

第七,完善生育政策体系,给予育儿优惠措施。

第八,促进财政转型,从土地财政转型股权财政。

如果措施有力,全力拼经济, 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重新引领全球,预计全球三大经济体,欧洲经济延续衰退,美国经济从滞胀步入衰退,中国经济从筑底步入复苏。

01

经济复苏之路,一波三折,

是该全力拼经济了

经过一季度的小阳春,进入二季度,市场转为谨慎,对“通缩”、“钱去哪了”、“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讨论明显增加。主要是一些核心经济指标表现不及预期,虽然一季度M2高增,但宽信用效果并不明显。经济基本面告别一季度开门红,4、5月自由落体式回落。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下滑,社零消费疲软,物价低迷,企业利润持续下探,青年就业形势严峻。

我们认为:1)当前中国经济主要矛盾不是“通缩”,而是“流动性陷阱”。通缩是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的,而当前货币供应充足。但内需不足、信心不振,大量货币以预防式储蓄的方式沉淀下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并未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流入实体经济循环,形成货币沉淀,即“流动性陷阱”。

2)2023-2024年是复苏之年,当前经济复苏之路一波三折,主因内需不足、信心不振。拖累因素来自于:疫后疤痕效应,居民、企业信心和资产负债表尚未完全修复;主动去库存周期,企业利润下探,抑制制造业投资;房地产业疲软,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幅减弱;美欧银行业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的外需下滑。

3)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救经济了,而是怎么救,怎么尽快、尽最大力度救。那些建议不救经济的观点,不仅是不学无术,而且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现在的青年失业率达到20.4%,4-5月份经济数据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费,预防式储蓄,企业不敢投资,1-4月民间投资只有0.4%。

是该全力拼经济了,提振信心,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就业和收入,这是最朴素的,这是根本,任何与此违背都是错的,无论是什么理由或者高大上的理论。

建议出台短期刺激经济的组合拳,形成扩大内需的合力。如,货币政策降息降准、财政政策加码新老基建、稳楼市支持刚需改善型需求、提振消费发放消费券、对吸纳青年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徙木立信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稳外贸等。

中国经济潜力大,相信经过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措施,一定能重拾复苏通道,复苏之路,一波三折。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02

当务之急是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

修复资产负债表,外需不足通过扩大内需来补,

稳增长就是稳就业

由于房地产市场下滑,股市低迷,青年失业率较高,当前要防止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 ,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可以考虑通过稳楼市、繁荣资本市场、扩大内需等方式。

经济恢复初期,面临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问题。企业部门主动去库存,外需回落叠加内需不足,量价齐跌,利润下行,投资意愿不强,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居民部门加杠杆能力弱,信心尚未恢复,预防性储蓄高。因此,当务之急是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

企业部门量(工业增加值)价(PPI)齐跌,企业利润持续下探,导致投资意愿不强,尤其是民间投资接近零增长。信贷红利无法兑现为投资扩张,沉淀在企业定期存款4月工业增加值环比为-0.47%,创有数据以来的同期新低;PPI环比-0.5%,大幅弱于季节性;工业企业利润同比-26.5%,持续9个月负增长;1-4月民间投资降至0.4%,而2022年也仅0.9%。4月企业存款增加1408亿元,同比多增2618亿元。

拖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是外需回落和内需不足。2020年以来,制造业企业利润和出口增速相关性更高,且近期与M2明显背离。这反映近几年来,外需是企业利润主要贡献项,而近期外需回落,拖累企业利润。2021年二季度,中国出口、欧美PMI、企业利润同时触顶回落;2022年三季度,企业利润、出口下滑至负增,欧美PMI落入收缩区间;但同期M2同比持续抬升。2023年二季度,新出口订单延续景气收缩趋势。

居民部门杠杆率处于高位,加杠杆能力弱;居民信心尚未完全恢复,预防式储蓄仍高;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都不强。2019-2022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从56.1%升至61.9%;2021年3月-2022年3月,居民支出增速持续高于收入;债务负担加重,导致居民信贷疲软,而优先债务偿还。此外,居民存款高增、估算2022年储蓄率较2019年抬升3.62个百分点,未见回落。这也印证,一季度消费的报复性反弹短暂,且集中在享受消费场景修复红利的服务业。

占比较大的两项商品消费领域,地产后周期和汽车销售均出现疲软。房地产销售尚未从分化式复苏发展到全面复苏,地产后周期消费疲软。4月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两年复合同比-5.3%、-1.9%、5.7%、-11.5%,较上月变动-7.8、1.0、-2.9和-9.3个百分点。4月汽车消费两年复合增长-2.8%,较上月回落4.4个百分点。

稳增长就是稳就业,在就业问题改善前,消费动能仍然不足。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较上月减少0.1个百分点,16-24岁失业率为20.4%,较上月增加0.8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高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后续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03

周期之轮处在主动去库存阶段,

政策加力,扩内需,

三季度有望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

从库存周期的角度看,工业企业仍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库存去化尚未见底,需求量(新订单)仍在收缩,价格未开启。4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5.9%,较3月大幅下滑3.2个百分点,正在加速去库。5月制造业新订单、出厂价格PMI分别为48.3%和41.6%。量价齐跌,这是典型的“主动去库存”表现。

行业略有分化,(新)基建相关的中游设备制造业库存去化较快,如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实现正增。4、5月汽车行业价格战推动下,汽车利润有所改善,但汽车仍然受高库存压制。

如果政策加力,推动内需稳固恢复,预计三季度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即库存低位,需求回升带动价格和企业利润企稳。针对性政策包括:稳外贸,以及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防止房地产硬着陆等。

04

预计2023年全年GDP增速在5.4%左右,

三驾马车主要靠新老基建投资发力,

稳楼市防止硬着陆才能兜底金融风险

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GDP增速在5.4%左右,两年复合增速4.2%。对应二、三、四季度分别7.5%、4.3%和5.2%;两年复合增速3.9%、4.1%和4.1%。

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方面,服务消费反弹正在消退,居民资产负债表尚需修复,就业和收入尚未改善;投资方面,高技术产业及基建挑起大梁,民间投资信心待恢复,房地产投资仍然承压;出口方面,外需下滑,叠加高基数效应,对出口形成压制。

消费方面,短期来看,一季度在疫情积压需求爆发、线下消费场景恢复等因素影响下,消费表现亮眼,但下半年,就业和收入预期对消费影响较大。4月低基数推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两年复合增速2.6%,已略有下滑。下半年,消费的支撑因素在低基数、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拖累因素在于就业和收入,我们预测2023年消费同比在8%左右。

房地产投资方面,尚未走出困境,稳楼市防止硬着陆才能兜底金融风险。楼市小阳春过去,房地产需求回落,影响房地产资金来源,4月房地产投资同比-16.2%,再现下滑趋势,后续表现乏力。“保交楼”等政策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信心;但区域分化趋势延续,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房企现金流问题仍待解决,房企信心不足,我们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额同比-5%左右。

基建投资方面,基建靠前发力,淡季不淡;但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后续在财政金融政策共同发力下或可有所改善。截至5月,全国共有18省市公布总计三万余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其中12省市公布重大项目投资额共计约42万亿元。1-4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8%,较年初已回落4.3个百分点。基建仍是今年托底经济的重要力量,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同比在7%左右。

制造业投资方面,高技术行业投资增速有韧性,但一定程度上受外需下滑制约;占比较大的传统制造业也受到需求疲软、主动去库存影响,难达较高增速。1-4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6.4%。预计今年高端制造仍是主要贡献力量,整体制造业三季度有望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制造业投资全年增速约为7%。

出口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高基数效应等对出口形成压力。一带一路等政策红利显现叠加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互补优势或可一定程度支撑出口,但总体占比在20%左右,难改2023年出口整体下探趋势。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出口同比在1%左右。

05

宏观调控政策短期宽松托底经济,

长期布局结构转型,

没有短期哪有长期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稳增长是为促转型争取时间,长期转型固然重要,短期增长稳定是基石,没有短期哪有长期。

第一,逆周期调节政策短期需要宽松加码。6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财政政策保持积极、货币政策维持宽松,重点支持扩大内需、帮扶市场主体、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第二,扩大内需,就业优先,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促消费更多是以提高“就业-收入”、优化消费场景、提升消费意愿等方式进行,既不会透支需求也更为有效。投资以推动新老基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近期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出台,从舆论、营商环境、自身经营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房地产以短期化解风险、长期建立新模式为主。短期地方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长期房地产新模式,关键是长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租购并举、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

第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2023年重点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通用人工智能”、“补短板”、“数字经济”等领域。

第五,防风险。四项风险: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房地产风险化解、推动软着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严控新增隐性债务;继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08

房地产短期防止硬着陆,

长期构建新模式

第一,区域分化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具体有3个表现:一是东部沿海地区房地产发展潜力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南方地区房地产市场整体好于北方地区;二是发达城市群、都市圈房地产增长潜力相对不发达城市群、不发达都市圈更高,不发达城市群、不发达都市圈房地产市场表现将好于非城市群、非都市圈;三是人口流入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与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

第二,城市内普涨时代结束,“产业+地段”为王。1978—2022年,中国城镇套户比从0.8增至1.09,住房从供给短缺到总体平衡,房子全面普涨、闭眼买房时代结束,城市内部房地产市场分化将加剧,产业和地段对房地产价值影响深化。

第三,改善时代来临,产品力将成核心竞争力。中国住房整体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对住宅的追求从单纯的“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人人都有房住不意味着人人都住上了好房子,居民对住宅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住房产品力的不同,推动住房价值分化。户型方面,“改善为王”代表改善性需求的户型正在成为主流,三房户型成交套数占比变高,四房户型成交占比也呈增长趋势,二房户型的需求量则逐年下降。多居室的户型能提高居住体验,随着人均住房面积增长,消费者从 “住小房”向“住大房”转变,大户型未来也许会逐步成为购房主流。品质方面,住房品质影响住房价值,住房消费需求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居民对住房品质的要求提高。

第四,行业出清、剩者为王。纯开发房企向“轻重并举”转型。高杠杆时代已经结束。房地产行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未来大部分开发型房企会消失,头部房企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随着行业出清,“三高”经营模式终结,行业整体负债率将下降。经历行业寒冬后,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探索新发展模式,提高现金流安全垫,未来将向“轻重并举”新发展模式转型。

此前的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是两三年前房地产还处于过热状态时候出台的,世易时移,形势已变,当务之急是防止房地产硬着陆,因此未来应该放松一二线大城市的首付比、限价限购、降低交易佣金等,以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房地产关系土地财政、关系60多个行业、关系几千万人就业。

房地产是最坚硬的泡沫,应软着陆、防止硬着陆,用时间换空间,警惕并采取措施控制房地产泡沫,以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为核心加快构建长效机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中国经济和住宅投资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总量放缓、结构分化”新发展阶段特征。

从长期看,尽管中国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比例在2013年达峰值,但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居民收入增长和家庭户均规模小型化、住房更新等,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中期看,区域分化明显,人口继续往大都市圈迁移,人地分离、供需错配问题仍严重。当前应采取措施避免房价上涨脱离基本面的泡沫化趋势,同时防止过度收紧刺破泡沫,老成谋国是时间换空间,推动市场化的二次房改,可以考虑: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改革“人地挂钩”,优化土地供应;稳步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推动土地财政转型;实行长期稳定的住房信贷金融政策,稳定市场预期;丰富供应主体,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

相信经过长短结合的措施,以及二次房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软着陆和长期健康发展。

07

新经济崛起:

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

未来重要方向概括为: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产业升级、补短板。“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

“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我们对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有十大判断:

第一,新能源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最有希望的行业,堪称一枝独秀,新能源车销量2021年350万,2022年680万,连续翻倍式增长。

第二,新能源汽车车替换传统燃油车,诺基亚时刻到来。风电光伏替代燃煤发电老能源,双碳战略带来重大机遇。

第三,2023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赛道重新洗牌,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谋求突破奔向黎明。

第四,居安思危。行业内部也开始内卷起来,大打价格战,影响利润和持续创新。进入智能驾驶阶段,缺芯少魂。欧盟、美国等对中国实施双反和贸易保护,影响出口。

第五,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还会有一轮大洗牌。车企价格战、盈利难。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锂价回落,行业内卷。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企业要熬过去,一要避免降价内卷,实现品牌价值突破、走出利润困境,二是要把握出口发展机遇。

第六,光伏、风电产业从爆发式增长转为稳健增长。对风光资源的利用逐步完善,整体装机增长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绿电+储能,才能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分布式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兴领域潜力大。

第七,氢能、储能、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2023年是产业转折点,市场化加速,开始爆发出重大机会。氢能,上游电解水制绿氢规模翻倍增长,中游氢能新基建已开始,液氢、气氢管道蓄力发展。储能装机增幅显著,配储、补贴政策是重点。智能驾驶为车企创造更多价值增量,进入高级别上路的关键期。

第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新三样”成为出口主力。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66.9%,是支撑出口的重要力量。

第九,新能源孕育新产业,如动力电池上下游万亿级大赛道,也在孕育诸如氢能、储能、碳交易等众多的新型产业机会。新能源带动新基建,包括充电桩、换电站、氢能管道基建等。

第十,2023注定是转折之年,新能源产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应该团结起来,“抱团”走出去。我们的新能源产业不能执着于产能战、价格战,要技术过硬,持续弯道超车,要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新能源。这种输出不仅是以新能源车、光伏、电池为代表的产能输出,更是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输出,口碑的输出,技术的输出,在帮助世界低碳发展的同时,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在全球双碳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是未来经济最有希望的、最具爆发力的领域。新能源市场增量空间巨大、竞争格局未定,未来还将有一次大洗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08

海外经济步入衰退,

加强国际合作稳外贸

2023年全球三大经济体,欧洲经济延续衰退,美国经济从滞胀步入衰退,中国经济从筑底步入弱复苏。

美国经济呈现结构性衰退,以制造业的持续衰退为主,经济动能分化。基准情景下,通胀将缓慢下行,美联储维持高利率一段时间,以高实际利率叠加超额储蓄持续消耗推动需求侧下行。美国经济大概率于2023年四季度进入全面衰退。

美国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录得1.1%,低于一致预期的1.8%,大幅低于前值2.6%。呈现结构性衰退特征:个人消费依然强劲,拉动实际GDP环比2.48个百分点;私人投资持续走弱,拖累实际GDP环比2.34个百分点。服务业活动远胜过制造业生产,5月美国制造业PMI 48.4%,服务业PMI 55.1%。4月成屋销售总数(季调年化)428万套,同比-23.2%,环比-3.2%,零售销售同比1.6%,较上月下滑0.8个百分点。

通胀依然是压制欧洲经济动能的主要因素。近期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整体仍然过高,4月欧元区CPI同比6.1%,环比0%。欧元区一季度GDP季环比初值0.1%,略低于市场预期0.2%,略高于前值0%;同比1.3%,较2022年四季度下滑0.5个百分点。5月欧元区制造业PMI 44.8%,服务业PMI 55.9%。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面临抗通胀、稳增长、防风险不可能三角,加息进入尾声,此后维持较高利率水平。

对于欧央行而言,当下“抗通胀”依然优先于“促复苏”,尤其是欧洲经济在2023年第一季度并未继续大幅下滑,这也促使欧央行维持“鹰派”态度抗通胀。

风险点依然是欧美银行业危机对金融稳定带来的持续冲击。美国的银行业危机从“实质性危机”演化成了一场“信心危机”,尽管银行流动性充足,资足抵债,但只要股东担忧有危机和股权清零的风险就会“抢跑”。对于美国地区性银行来说,“信心危机”比“实质性危机”更为危险,在市场达成一致目标后,很容易造成二级市场反向挤兑银行实体的恶性循环。同时美国当前“漏一处,补一处”的措施,并未改善系统性困境,对银行的“信任危机”仍在发酵。

2023年稳外贸更加依靠国际合作。一季度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

中国出口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的过程,和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联系日渐紧密。1)中国高端制造业转型成效正在逐渐显现,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份额正在不断增加,“新三样”有望接力出口。根据WIP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获得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数47%,且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随着高新制造业的崛起,以电动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将重新带动我国出口,形成新的出口格局。2)政策红利叠加产业互补,RECP、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的沿线经济体出口份额正在逐年增加。自2015年开始一带一路战略以来,中国累计已经与65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文件。截至2023年4月26日,一带一路贸易额指数为215.9,较去年同期同比上升20.7%。

09

八大建议

全力拼经济,提振信心,扩大内需。短期出台短期刺激经济的组合拳,形成扩大内需的合力,如,货币政策降息降准、财政政策加码新老基建、稳楼市支持刚需改善型需求、繁荣资本市场提振信心提高居民财富效应、提振消费发放消费券、对吸纳青年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徙木立信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稳外贸等。长期鼓励新能源新基建,产学研结合,支持平台经济,人地挂钩,鼓励生育等。

第一,发力新基建、新能源,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比如,作为新型能源的氢具有储能时长、储存容量高、转移方式灵活等优势,大力建设“西氢东送”,有助于利用三北绿电资源和国家低碳战略实施。4月10日,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示范工程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此举有利于降低中部地区用电成本、提升绿电占比,同时管道建设工程作为大型基建项目,将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第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作为供给端可以创造新的需求,需求上升又可以给科技创新动力提供正反馈。具体做法上,一方面,针对科技创新上,加大财政投入,给予科学人员、科研院所补贴,基于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针对终端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学家创业,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第三,松绑房地产调控,促进软着陆。此前的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是两三年前房地产还处于过热状态时候出台的,世易时移,形势已变,当务之急是防止房地产硬着陆,因此未来应该放松一二线大城市的首付比、限价限购、降低交易佣金等,以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房地产关系土地财政、关系60多个行业、关系几千万人就业。

第四,繁荣资本市场,提振市场信心,提高居民财富效应,促进科技创新。在当前资本市场处于估值低谷期,引导机构投资者加大配置比重。进行一些税收减免,繁荣市场主体。

第五,进一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盘活存量资产。REITs作为存量市场资产管理工具,能打通产业资本与金融良性循环,盘活存量资产,降低政府和企业债务风险,为政府支持新基建、发展新经济提供补充资金。

第六,大力实施都市圈城市群战略。1)由此带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2)由此带动的城际轨交等需求,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3)配合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跨省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严格执行“库存去化周期与供地挂钩”原则,优化当前土地供应模式。

第七,完善生育政策体系,给予育儿优惠措施。短期看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信心;长期看,人口的增加、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提升中国的创新力、竞争力和长期潜在增长率。从税收优惠、托育服务、教育投入、女性就业权益、辅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

第八,促进财政转型:从土地财政转型股权财政,供给端加力发展新基建、新能源,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土地财政可持续性递减,应积极强化国有股权的市场化参与度,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新基建、新能源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支持鼓励更多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建设,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和股权价值,加速推动地方财政转型‬。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165.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