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②︱南京老城焕新打开“人文经济”密钥

马无邪10个月前80

原标题: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②︱南京老城焕新打开“人文经济”密钥

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②︱南京老城焕新打开“人文经济”密钥 行业新闻 第1张

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②︱南京老城焕新打开“人文经济”密钥 行业新闻 第2张

市民游客在南京夫子庙景区赏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邵丹 摄

龙年新春,“秦淮灯会”让南京城南成为全国年味最浓、客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春节假期前三天,夫子庙景区以日均游客148万人次的数据,在全国各大热门景点中排名第二。大街小巷被花灯照亮,非遗元素传递出的浓浓年味成为文旅消费热点,也彰显着人文经济学的独特魅力。

如何走好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新路子?在“灯彩经济”的流光溢彩之中,推开老门东历史街区的“时间之门”,感受居住型街区小西湖的生活新范式……南京人文经济密码或许就藏在不断调整角度、幅度、尺度、温度的老城更新之中。

城市更新:一扇“门”穿越古今

“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2月24日,记者来到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漫步于青石板路,古街老巷、灰墙黛瓦,商铺林立、游人如织,传统与现代在此相融,勾勒出经济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美妙画卷。

“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看好老门东,认为城墙阻碍了这里旅游动线,窄巷小门的尺度也不利于商家展示商品,但现在回过头看,这些历史印记,正是老门东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宁说,文化是内涵、文艺是风格、品质是保证,三者结合才能真正与市民游客产生共情。

回溯历史,明朝初年朱元璋建造南京明城墙时,老门东一带正是守城兵卒驻扎之地。到了清末民初,这里逐渐成为平民居住区,烙印下老城南的岁月更迭和生活风貌。

历史街巷变身商业街区,这里既有“老”的气韵,又有“新”的气象。历史建筑、传统街巷,集聚了非遗、老字号,也引入年轻人喜爱的创意咖啡、潮流文创、沉浸式剧场。不同职业、身份、年龄层的人汇聚其中,让老门东变得更有活力。

在时尚消费中融入烟火气,这里既有“静”的生机,又有“动”的活力。7条老街巷以“非”字形布局,主街再现昔日商贾云集的老城南繁华景象,左右两边的6条窄巷深处,则是老城南传统民居的活化场景。每年有100多场活动在此举行,让City walk别具魅力。

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平台,这里既有“经济”的热度,又有“文化”的厚度。蒋寿山故居、李渔“芥子园”成为民宿和酒店,生意红火的三四十家汉服体验馆形成产业链,去年底新开张的门东非遗传习馆,将现场制售与实物展览相结合……

以时换时新的小场景,让这一历史街区常看常新。老门东2013年开街,年客流量从最初的400万人次,激增到2023年的2200万人次。今年春节假期,老门东单日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实现营业收入2896万元,同比增长55.2%,较2019年增长267.3%。其中南京本地人占到70%,换算下来,每个南京人一年平均打卡1.5次以上。

不断“出圈”、持续“生长”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南京以城市更新践行人文经济学的新样本。

文化更新:一盏“灯”点亮文旅产业

2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汪文斌在社交媒体发布一段关于秦淮灯会的视频并配文:正值新春佳节之际,南京城灯火辉煌,洋溢着欢快浪漫的城市氛围。

2024年新春,文旅部将“点亮中国灯”——首届全国灯彩联展主场选在南京,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35项省级以上灯会灯彩项目共150余件作品汇聚秦淮非遗馆。

从白鹭洲、夫子庙到老门东、明城墙,匠心独具的灯彩将老城南区域装点得流光溢彩。其实,夫子庙景区也曾在经济发展热潮中遭遇瓶颈。一方面,景区消费仍基于传统模式,游客体验感不佳,也缺乏特色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夫子庙在南京本地居民中形成固化印象,被认为是外地人旅游打卡的地方。

“不能打动本地人的文旅产品是没有灵魂的。”夫子庙文旅集团董事长殷晟介绍,集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积极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和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景点运营、文创开发、非遗推广、文化主题酒店打造等多方面发力,做好夫子庙文商旅融合发展。其中,秦淮灯会既有文化内涵又极具氛围感,符合当代人喜欢打卡拍照的生活方式,又站在了夜经济、国潮“风口”,进一步做大做强秦淮灯会势在必行。

在夫子庙中轴线南端的大照壁,两条长龙的金色身影映照在秦淮河的粼粼波光中;江南贡院前,“鲤鱼化龙”与“金榜题名”灯影灼灼。白鹭洲公园里,以明代古画《上元灯彩图》为创作主题的68组灯彩,还原明代的生活习惯、人文、民间艺术……今年秦淮灯会深入挖掘“民俗”“灯彩”两大核心元素,依托明城墙、秦淮河及科举文化、非遗文化等核心文化基因,逾300组灯各具特色、相映成趣。

一组组明艳的灯彩,一个个沉浸的场景,秦淮灯会让老城南成为春节假期南京最有人气的地方,也帮助秦淮灯会实现从流量网红到“留量”长红的华丽转身。数据显示,春节假期秦淮区景区景点接待游客总量达479.68万人次,分别比2019年、2023年同期增长75.82%、35.96%,在全国排前列,而且还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火爆,旅游收入约52.2亿元。

以灯为媒、文旅融合,以文兴业、人财两旺,在灯会的辐射带动下,更多的“黄金资源”正在释放“黄金效益”。

理念更新:一桌“菜”彰显人文温度

今年1月28日中午,小西湖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邻里家宴。数十道居民自制的“招牌菜”被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土生土长的老住户、刚搬来不久的新居民,连同参与街区更新的设计师、建筑师共享美食迎新春。一位老居民感慨:“我在小西湖住了70多年,今天的人情味最浓!”

作为夫子庙景区与门东街区的重要连接节点,小西湖街区用焕然一新的精气神展现了人文经济学的民生向度。

这里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南京明清风貌特征保留较为完整的居住型街区之一。改造前,4.69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住着810户3000多居民。房屋大部分年久失修、空间环境衰败。历经多年“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的“微更新”后,这里被改造成原住民与新业态共生共荣的街区。昔日拥挤破旧的老街巷,成了充满烟火气的网红打卡地。

杂货铺、咖啡店、餐厅、24小时书店、昆虫博物馆……走进小西湖,“把爱留在小西湖”的网红路牌有了具体呈现。“小而美”“多样式”的文化空间充满韵味,而不远处举着竹竿收衣服的大叔、和门口邻居聊天的花店主人等原住民,更是让街区冒着生活的热气,成为老城南的“新延续”。

城市更新,不仅要保护古建筑、老街区这类承载城市记忆的人文“硬底蕴”,更要尽可能保留当地的邻里关系、人情社会结构、传统习俗等人文“软底蕴”。范宁告诉记者,随着小西湖在全国走红,越来越多住户积极参与到家园建设中来。

“在历史街区改造中,最高级别的改造就是百姓的参与。”让范宁惊喜的是,选择留下的近400户居民中,已有74户选择自主更新,许多超过原本设计预期的新碰撞、新变化也随之产生。比如,有一户人家拿出一间房做个小门面,用于艺术培训。他家对面有个女孩,养了很多猫和多肉植物,想开一家小民宿……这一方方“小天地”,无疑将成为重塑城市情感连接的载体,带给小西湖更多的创意和惊喜。

以人为本的暖色,正是“人文经济学”厚重的底色。在老门东,越来越多商户与街区“共生共荣”,有的甚至主动将自家门前的地盘让渡给公共空间;在秦淮灯会中,许多美丽精巧、耗费心血的“龙灯”,都被放置在公共空间。

《南京人》的作者、南京本土作家叶兆言说,“小说是在一个特别好的风景里,建了一个亭子,让你坐在这里面看风景。”而正在朝着“幸福”方向更新的南京老城,无疑是魅力南京最好的“观景亭”,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人文与经济在这里相互激荡、彼此生发、比翼齐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仇惠栋

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②︱南京老城焕新打开“人文经济”密钥 行业新闻 第3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10402.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