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马无邪7个月前60

原标题: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内容提要

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升档扩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需要在2025年初和2028年初分阶段开始满足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要求。文章从银行资本充足现状与趋势、资本新规实施影响与TLAC存保基金计入方式等角度分析五家银行TLAC达标形势,基于合理假设测算TLAC达标潜在缺口,并从宏观政策、监管政策和银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TLAC达标路径展望。

一、TLAC监管框架简述

(一)TLAC框架的出台背景及核心内容

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以下简称“FSB”)会同巴塞尔委员会着手研究建立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并提出大型机构应具备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在陷入危机时采取“内部纾困”的方式维持关键业务和服务功能的连续性,避免动用公共资金进行“外部援助”的解决思路。为了达成“内部纾困”替代“外部援助”目标,FSB于2015年11月发布了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的《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已在G20领导人峰会上正式获得批准)。

TLAC是指G-SIBs进入处置阶段时,能够通过减记或转股吸收损失的各类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入选G-SIBs名单的银行,TLAC/RWA(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2019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2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此外,为确保巴塞尔协议三(以下简称“巴Ⅲ”)资本缓冲在进入处置程序前可用,G-SIBs还需在最低TLAC要求基础上满足缓冲资本要求,即再加上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要求。考虑到新兴市场经济债券融资市场深度不足,银行发行TLAC工具筹资难度大,新兴市场经济体G-SIBs可延后6年达标。

(二)我国TLAC监管要求

为落实G20峰会批准的TLAC国际监管规则,完善我国G-SIBs监管制度框架,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与财政部在2021年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对TLAC定义、构成、指标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明确我国G-SIBs需要于2025年初及2028年初分2个阶段实现TLAC达标,同时引入FSB提出的“合格事先承诺条款”(Eligible ex ante commitments),规定我国存款保险基金可以计入TLAC,当TLAC/RWA的最低要求为16%/18%时,存保基金可计入的规模上限分别为不超过RWA的2.5%/3.5%。

(三)我国G-SIBs名单及分组情况

我国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4大行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入围G-SIBs名单。从分组情况看,2016年以来,工行始终处于第二组;农行始终处于第一组;中行在2017年升至第二组后保持不变;建行“两升两降”,在2017年和2020年由第一组升至第二组,在2018年和2022年由第二组降至第一组。四家银行分组变化,既有自身经营指标变化触发调整的内因,也有FSB调整打分规则的外因。

2023年末升档扩围后,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4大行处于G-SIBs第二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5%,考虑缓冲资本要求后,需在2025年初及2028年初分别满足TLAC/RWA的比率不低于20%和22%的要求。交行首次入围G-SIBs名单,需自被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满足内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

表1 五行TLAC达标要求(单位:%)

原创 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行业新闻 第1张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二、TLAC达标形势分析

(一)资本充足现状

从资本充足率指标看,2023年9月末,五行资本充足率处于14%~19%区间,均满足巴Ⅲ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但若不考虑存保基金可计入规模,距离TLAC监管达标仍有一定差距。其中,工行、建行、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7%以上,2025年初的第一阶段达标压力较小;交行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过渡期后将面临达标挑战。

从资本来源看,建行、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主要来自股东注资及利润留存)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超过70%,资本工具余额占比约在20%以内,未来发行TLAC工具的空间更大。交行、中行资本工具余额占比已相对较高,未来如大规模发行TLAC工具,将对息差和盈利表现带来更大挑战。

表2 2022年末五行资本构成情况(单位:亿元,%)

原创 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行业新闻 第2张

数据来源:据各行公开披露数据整理

(二)资本内生趋势

近年来,大型银行积极落实宏观调控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领域支持力度,核心资产刚性增长并带动资本消耗大幅加快。与此同时,受净息差持续收窄等因素影响,盈利动能显著下降,由此导致银行内源资本补充无法支持核心资产增长。2023年9月末,大型银行净息差仅1.66%,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预计受LPR下调、存量房贷降息等因素影响,净息差下行仍未见底,未来大型银行如不增加资本工具发行规模,资本充足率将长期处于下降趋势。

(三)资本新规实施影响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五行均为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获批银行,预计新规实施对五行资本充足率的利好因素整体大于权重法银行,有助于缓解TLAC达标压力。但五行内评法获批范围和内评法计量比例不同,新规实施效果有所差异。

从披露数据看,五行的公司和零售风险暴露均获批使用初级内评法和内部评级法;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方面,农行、建行和交行获批使用初级内评法。未获批内评法的业务使用权重法计量。

表3 内评法实施范围比较(单位:亿元,%)

原创 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行业新闻 第3张

数据来源:据各行公开披露数据整理

从内评法规则变动影响看,新规一是取消了内评法RWA的1.06倍校准系数,意味着内评法RWA整体下降6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删除原有并行期80%的资本底线要求,替换为72.5%的高级方法永久底线要求,即运用高级方法计量得出的RWA比标准方法最大可节约的幅度由20%提高至27.5%;三是将公司风险暴露中的信用类债权违约损失率(LGD)由45%下调至40%,由于RWA与LGD存在线性关系,对公无抵押信用类贷款的资本占用约降为现行规则的89折;四是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相关性R值取消1.25倍的加计系数,对国内中小银行的风险权重下降;五是明确政策性银行由银行风险暴露调整至主权风险暴露,按权重法计量不再占用资本。以上5点是新规实施对内评法银行的正面贡献,其中前4点对五行均有正面贡献,第5点对农行、建行、交行等三家内评法银行有正面贡献。同时,部分业务在新规下RWA占用将有所提升,如公司和金融机构客户的违约概率(PD)底线由0.03%提升至0.05%,建行、农行披露的内评1等级客户的PD小于0.05%,对这类优质客户的风险权重将会提高,但此类客户风险暴露占比较小、影响相对有限。总体看,五行均获批使用内评法,预计新规实施后,资本充足率提升幅度在0.7~1.5个百分点之间,具体幅度根据内评覆盖范围、覆盖率以及计量系统支撑能力而有所差异。

从权重法规则影响看,工行、中行使用权重法计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新规下银行权重从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20%、3个月以上25%调整为根据交易对手标准信用风险评估结果(A+级、A级、B级、C级)、交易期限以及是否跨境贸易综合确定,预计3个月以上业务的风险权重由25%普遍提高至40%。非银金融机构如符合“投资级”标准(经营情况良好且同时符合上市或发债等8项条件),风险权重降至75%,其余保持100%权重不变。考虑银行、非银的资产比例,预计工行、中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因使用权重法计量,新规下RWA占用会小幅上升。

(四)存保基金计入方式

目前监管机构尚未明确存保基金的具体计入方式,按实际余额计入与按上限计入两种方式下TLAC缺口差异较大,是影响TLAC缺口测算的关键变量。

如存保基金按实际余额计入TLAC,存在规模小、波动大、银行不可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存保基金收入保持稳中有增,但处置金融机构风险过程中也有较大支出,余额并未逐年增长。截至2022年末,我国存款保险基金余额549亿元,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仅约为五家G-SIBs银行RWA的0.25%~0.66%,对TLAC达标的作用较小。特别是存保基金支出波动大,例如在2020年、2022年均有大额支出导致余额显著下降,银行难以对存保基金规模进行有效预测,也就难以将其纳入自身的TLAC达标规划测算。

表4 存款保险基金收支及余额情况表(单位:亿元)

原创 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行业新闻 第4张

数据来源:存保基金披露数据

如存保基金按2.5%/3.5%的上限计入TLAC,银行达标缺口大幅降低,还将提高银行对TLAC缺口测算的确定性预期,便于合理做好达标规划。但存保基金是否能够按照上限计入,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

三、五行TLAC缺口测算

(一)TLAC目标

假设五行TLAC管理目标均为满足当前G-SIB分组对应的附加要求,在此基础上比照国际同业额外保有0.5个百分点的安全缓冲,即第二组银行TLAC目标为2025年末和2027年末TLAC分别不低于20.5%、22.5%;第一组银行2024年末和2027年末TLAC分别不低于20%、22%。TLAC缺口由相应的目标倒推测算。

(二)测算情景分类及主要假设

目前存保基金计入方式尚未明确,考虑存保基金余额波动大、银行无法确保实际余额下限,本次测算分两种情形,情景1是存保基金按2.5%/3.5%上限计入,情景2是银行对存保基金余额审慎处理按假设0余额计入。根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近年来五行经营趋势,对2024—2027年五行相关因子进行以下平均性假设:

资本净额方面,一是各年度净利润增速0%,分红率保持30%;二是存量资本工具余额不变、到期滚动续发;三是股东不开展权益性注资。

风险加权资产方面,一是各年度风险加权资产增量与2023年预计增量保持一致;二是资本新规实施带动五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提升1个百分点;三是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三)测算结果

将上述情景分类及主要假设代入计量模型,得到以下结果:

情形1:存保基金按2.5%/3.5%上限计入

预计2025年初,TLAC达标缺口合计约5560亿元,通过适量发行资本工具或TLAC工具能够实现达标;2028年初TLAC达标缺口合计约4万亿元。

情形2:银行对存保基金按0余额规划

预计2025年初,TLAC达标缺口合计约2.64万亿元,达标压力大幅增加;2028年初TLAC达标缺口合计约8.35万亿元。

表5 不同情境下TLAC达标缺口(单位:亿元)

原创 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行业新闻 第5张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四、达标路径展望

总体看,我国五家G-SIBs均获批使用内评法,资本新规实施能够带来一次性的政策利好,如果存保基金按照上限计入,则2025年初的TLAC第一阶段达标基本不存在压力。但从长期看,我国银行业在盈利增长动能明显减弱、信贷保持刚性增长以及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难以实现资本内生发展,2028年初的TLAC第二阶段达标均将面临较大挑战。

资本是银行贷款投放的重要支撑,也是吸收损失的最后屏障。为保持我国G-SIBs的资本长期可持续发展,合理做好2个阶段的TLAC达标安排,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宏观政策、监管政策和银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以下TLAC达标展望。

(一)宏观政策有力呵护

宏观管理部门在指导银行做好贷款投放和减费让利安排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持息差和盈利处于合理区间,助力银行量、价、险、资本的有机平衡,努力实现以利润留存支撑资产扩张的资本内生发展模式,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缓解TLAC中长期达标压力。

(二)监管政策有效释放

一方面,充分释放内评法的正向作用。我国G-SIBs使用内评法计量RWA的节约幅度均并未触及巴Ⅲ规定的72.5%底线,而很多国际同业早已受到底线约束,内评法节约效果更为显著。未来可考虑逐步扩大内评法核准范围,推动公司业务由目前的初级内评法向高级内评法过渡,减少我国G-SIBs与国际同业的计量方法差异,降低达标成本。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格事先承诺”条款,争取存保基金按上限计入,为银行提供稳定预期,通过制度性安排减少我国G-SIBs的达标缺口。

(三)银行自身练好内功

1. 加强资本新规学习理解,深化资本集约化管理。我国G-SIBs受到TLAC监管约束,要更加充分认识资本新规对银行可持续经营和价值创造能力带来的重大影响,加强对新规内容的学习理解;围绕新规要求和资本占用变化,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押品结构持续改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按照新规导向加强客户尽职调查,持续做好贷后管理,尽可能补齐潜在低风险权重业务所需的关键计量信息,充分释放新规利好因素。

2. 高质量完成资本新规项目落地,更好发挥内评法作用。新规最终可实现的资本节省程度,除取决于自身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水平外,内评法实施能力、系统支撑能力和数据质量也是关键因素。五家G-SIBs作为获批内评法的机构,要做好资本计量模型的设计、实施、监控和维护工作,强化信息系统支撑,加强数据质量管控,有效发挥内评法实施效果。可前瞻性开发高级内评法模型,做好高级内评法的实施申请规划。

3. 统筹做好TLAC工具发行安排。资本新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的实际提升情况将在今年一季度末的资本充足率计量时点揭晓,届时要结合新规实施的实际效果和存保基金可计入规则,根据缺口情况和市场容量、投资者需求、价差等因素,统筹各类型资本和TLAC非资本工具发行安排,以最小发行成本满足TLAC第一阶段达标要求。

作者:胡漱寰、王雍良,中国建设银行

原创 国有五大银行TLAC达标展望 行业新闻 第6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10383.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