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资本大考 银行“补血”忙

马无邪5个月前38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日前,多家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发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务工具等形式补充资本。

遭遇资本大考 银行“补血”忙 行业新闻 第1张

银行集中“补血”的背后,是银行面临资本压力的现状。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为满足监管需求,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对外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管理新规”),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另一方面是为满足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

同时,伴随着资本管理新规的落地,银行资产结构也面临挑战。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认为,资本管理新规对银行资本水平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应的资本缺口也会随着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的动态调整而发生变化。

资本补充需求强烈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了多家银行注册资本变更的方案,如沧州银行已获批将注册资本由614809.8942万元人民币变更为814809.8942万元人民币;金融监管总局同意张家口银行变更注册资本方案,募集国有股份不超过6.5亿股。

另外,还有诸多银行通过发行债务工具补充资本。如截至目前,已有中国银行(601988.SH)、农业银行(601288.SH)和工商银行(601398.SH)相继发布了发行TLAC债务工具的公告。

2024年2月6日晚间,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均公告了二级资本债发行结果。其中,建设银行称,该行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2024年二级资本债券(第一期),并于2月5日完成发行,本期债券发行总规模为500亿元,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补充建行的二级资本;农业银行表示,该行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二级资本债券(第一期)”,于2月6日发行完毕。本期债券发行总规模为700亿元,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补充农行的二级资本。

谈及近期银行集中补充资本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分析称,一是银行为持续提升“造血”能力,资本补充需求强烈。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仍需要银行增加信贷供给,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的增加加剧了资本消耗,故需要提升资本补充力度,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内源融资能力减弱,需要使用更加灵活多元的资本补充方式。2023年以来,受净息差收窄及其他因素影响,银行盈利能力下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源融资补充资本的能力,故需要通过增资扩股、发行永续债、二级债等外源融资方式进行补充。

在薛慧如看来,银行积极补充资本主要是由于当前银行业面临着一定的资本压力。“一方面,由于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扩张,但盈利能力的承压又将制约银行内生资本的积累速度;另一方面,中资银行面临的资本要求逐步上升,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满足TLAC比率要求,而一些中小型银行资本缓冲水平相比最低资本要求也相对薄弱,因此整个行业资本补充需求仍将持续存在。”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指标同比略有下降,资本充足率为14.77%,同比小幅下降0.3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1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0%,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6%,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

“资本金是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增厚风险缓冲垫的重要基础。资本管理新规的正式实施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提出新要求,商业银行适度提升资本金规模有利于平抑资本管理新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带来的波动,实现稳健经营。”杜阳表示。

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永续债面临赎回的情况。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的公告显示,2024年,将有约15家商业银行面临永续债赎回,合计规模近570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永续债的赎回或将对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带来一定影响。

根据中信证券(600030.SH)的测算,假设2024年永续债全部到期赎回,预计2024年国有行二永债净融资或在5000亿元左右,按照国有行占新发资本债80%的比重线性外推,2024年银行二永债合计净融资预计在6250亿元,发行规模或超1.7万亿元。

另外,资本管理新规发布后,全面修订了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业内人士认为,银行资产结构面临挑战。

“资本管理新规实施后,商业银行对次级债权的风险权重由之前的100%上调至150%,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资产的资本消耗增加。”薛慧如告诉记者,从不同工具的选择来看,TLAC非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工具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在利率、期限、触发事件和损失吸收顺序上存在一些差异,预计银行会根据资本缺口、市场需求、监管导向、利率环境、发行成本等因素,来综合确定债务工具的发行计划。

资本管理新规将影响资产结构

至于资本管理新规对哪种特质的银行影响更大,薛慧如分析称,从静态来看,针对实体经济或具有低信用风险部门敞口较低的银行,或者同业资产和高风险部门敞口较高的银行,资本水平受到的影响更大;从动态来看,资本管理新规规定了商业银行对次级债权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的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风险权重为150%,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资产的资本消耗增加。

“对于中资银行而言,这可能会导致银行次级债权和资本工具融资成本及发行难度的上升,尤其是一些信用状况较弱和股东支持不足的中小银行。但是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由于他们的系统重要性非常高,政府持股比例较高,还承担了一定的政策职能,我们预计政府还是会在必要时提供支持。”薛慧如认为。

“相较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在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相对较弱。在资本管理新规约束下,中小型银行需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风险管理,以满足监管要求,这将对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一定考验。”杜阳说。

谈及资本管理新规正式实施后银行哪些业务将面临调整或影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怀斌分析称,一是引导同业业务有序发展。资本管理新规赋予同业业务较高的风险计量比例,预计相关业务将面临更大程度的资本消耗。

二是支持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通过下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风险权重,鼓励商业银行提高地方政府债券的配置意愿,降低地方政府发债成本,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

三是鼓励加大对小微客群、居民消费者的服务力度。下调对投资级公司以及中小企业的风险权重,有利于引导银行资金支持特定客群,全面提升科创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下调优质信用卡贷款的风险权重,鼓励银行加大对优质信用卡客户的投放,充分发挥信用卡业务在提振居民消费方面的作用。

四是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房地产业务方面,对风险暴露制定差异化计提标准,引导银行在支持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相关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

“资本管理新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资产计量方式的变化。由于信用风险在中资银行的各类风险敞口中占比最高,其计量方式的变化更为重要。”薛慧如补充道,资本管理新规下,监管机构降低了针对实体经济或具有较低信用风险部门的敞口对应的风险权重,比如投资级企业、中小企业、合格交易者零售循环贷款、住房按揭、地方政府一般债等。不过,部分同业资产和较高风险部门敞口风险权重的上升,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上述变化所带来的潜在资本水平提升。

薛慧如认为,资本管理新规对银行资本水平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应的资本缺口也会随着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的动态调整而发生变化。

展望2024年银行资本补充的情况,中国银行研究院方面表示,经济复苏将持续夯实商业银行盈利基础,“以量补价”的整体逻辑依旧成立,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具有一定保障;外源性资本补充将在股东增资、发行永续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定向发行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夯实;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

杜阳认为,当前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较为充足。2023年,商业银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共计1.12万亿元,能够有效满足资本补充需求,提升“造血”能力。总体而言,商业银行仍需关注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资本补充策略,以确保资本充足率的稳定。同时,应兼顾内外源资本补充方式,充实资本实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薛慧如表示,从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来看,2018年以来中资银行每年发行资本工具规模约1.2万亿元,监管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银行补充资本,比如创设了永续债、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等,创设了央行票据互换工具来增强债券流动性,调整了资本工具触发事件,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人条件等。未来如果债务工具种类逐步丰富,监管框架持续完善,那么市场容量有望进一步扩展。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10305.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