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数字经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构性机会

马无邪9个月前66

原标题:黄益平:数字经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构性机会

黄益平:数字经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构性机会 行业新闻 第1张

题记: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期复苏挑战与长期持续增长目标,数字经济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思路?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发展数字经济?为此,北大国发院梅亮副研究员深度采访了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黄益平教授。本文首发于《北大承泽参考》。

【引语】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在于提供驱动长期增长的“结构性机会”,而非应对短期复苏的“周期性目标”。

如何理解数字经济对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作用?

数字技术与经济复苏的关系并非那么直接,数字技术的直接作用更多表现在疫情期间,它促成了无接触交易,引导经济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如电商、外卖、远程科研教学等活动,数字技术对疫情期间正常经济活动的维持发挥了很大作用。

后疫情下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数字经济的作用更直接,其帮助民众延续疫情期间形成的数字化习惯:比如参加各种线上研讨、外卖与网购等。

但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结构性机会”,本质上涉及一个长期增长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周期性因素,比如: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形态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能否跟上?数字经济如何发挥作用?

第二、人口老龄化使得将来劳动力供给减少,与之相应的医疗社会护理需求增加,类似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否解决或者缓解劳动力供给的压力?

中国正好处在一个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门槛的阶段,我们人均GDP大概是13,000美元左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研究显示:通常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到一个阶段,会出现停顿,大概停顿在15,000~16,000美元。中国已经很接近这个水平。过去有一个说法叫“中等收入陷阱”,但实际在于当我们人均收入再提高2千到3千美元后,就面临这个问题:经济将持续发展还是有可能停顿在哪个水平?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结构性机会”,对于经济的贡献,其结构性意义要大于周期性意义。

国家为什么在数字经济领域战略规划频出?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

我们都能感受到数字经济的突出表现和国家的特别重视。这可以从几方面看:

第一、从宏观指标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比如:数字经济的规模、市场的渗透率、独角兽公司的数量,以及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创新等,中国比较稳定地排在全世界第二,这非常了不起;

第二、从决策视角看,数字经济对民众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带了全方位的改变,很多方面活跃了经济;

第三、从政府角度看,当前的问题更多是如何实现长期增长。官方说法是从第一个百年目标以后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两个百年目标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差别就是:第一,随着现在收入水平和成本均提高了之后,创新变得很重要。过去是粗放式增长,现在要靠创新驱动;第二,过去是有人口红利,现在变成人口老龄化,怎么化解其对经济带来的影响;第三,过去全球化的环境非常开放,现在国际环境不同了。

基于这些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动力。如果过去是靠出口、靠投资、靠房地产,下一步中国经济靠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数字经济提供了下一步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比如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政府这种提法是有开拓性的。数据要素如果利用好,整个生产过程效率就可以提高。同样的资本、劳动、土地、技术投入,数据如果利用得好,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不增加劳动、资本、土地等投入的情况下,产出可以增加,这就是数据作为第五要素的最根本作用。

当前的问题是数据量比较大,数据利用程度比较低,但这确实给中国持续赶超提供机会。过去我们靠市场化改革,靠学习,靠模仿创新,现在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本身有可能提供一个新的加速器,成为效率的助推器,使中国一开始就站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

数字经济对短期的、当前的经济复苏能发挥什么作用?

短期主要看两个问题:

第一、从现象看,短期经济复苏较疲软,包括市场参与者、企业家等,大多不是特别乐观;

第二、从原因看,经济经过三年疫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所以即便取消了许多限制,复苏仍然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最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出行的人口增加了26%,但总开支只增加了3%,说明人是想出去,但消费能力还没有上来。

数字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能发挥什么作用?可从两方面看:

第一,现在经济待复苏,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几年对数字经济,包括平台企业的专项整治,对行业信心打击较大。尽管现在政府提出要支持平台企业,对平台企业发展转向非常正面,但最大的问题是“信心”。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需要让企业看到更多政策的可持续性,看到经济基本面的改变,企业才会去做投入,所以信心很重要。

第二,短期内如果要推动经济向好,最简单的手段就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举个例子——增加投资。虽然对投资多与少有各种议论,但经济如果疲软,政府多增加一些开支,托住需求,短期就稳住了。稳住了需求,企业就有订单,就可以雇人、投资,老百姓有工作就有收入,消费也跟着起来,生产也起来,投资也起来,慢慢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如果政府要做投资,可以考虑更多的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一些数字技术创新项目,甚至做一些民生的数字创新项目。这对短期经济复苏会有帮助,但不是那么直接。

【引语】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贡献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两方面作用值得关注。

如何理解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不同作用?

数字产业化最简单的一条,就是数据怎样变成生产要素。其涉及数据怎么积累、收集、加工处理、交易、共享、使用。数据要素能否发挥作用,能否成为经济增长新推动力,最主要在于如何助力提升效率,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数字产业化对长期增长至关重要,但它表现出一些新的形态,如:生产了过去没有的储存器、芯片、计算机或互联网工具,这些都属于数字产业化。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实是为产业数字化提供解决方案,提供支持系统,是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部分。

产业数字化理解较为直观,就是它如何让原来的产业做得更好。比如电商就是产业数字化最明显的表现。原来是农贸市场、百货商店,现在把它放到线上,提高了效率。

数字技术应用到经济当中,会让经济运营特征发生改变,我总结为“三升三降”,三升包括:扩大规模、提高效率、改善用户体验;三降包括: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减少直接接触。

比如金融,现在一个平台就可以给几亿个用户提供支付服务、信贷服务,这在传统金融机构是很难想象的,而且数字金融较传统金融大大缩小了人员规模。这种规模效益,我们也称长尾效应,就是一个平台把本来不值得做和很难做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巨大的业务。在数字金融里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来的余额宝,把每个人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资金集中在一起,变成了全国最大的投资基金,就是因为数字技术,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所以从“三升三降”看,数字技术带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很多可能性。

【引语】数字经济贡献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中,要有效协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企业家需要找到自身经营的改善痛点,在数字经济趋势中成长与获益。

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与默契分别是什么?

好的经济肯定是市场和政府相互配合,完全靠一个不太可能。问题的争论点在于到底政府在这里发挥什么作用,市场有多大空间。

直观地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做得最成功的都是什么企业?都是民营企业,都是白手起家从市场上做出来的,这是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根本上来说,我们对此要有清醒地认识——这些企业都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也不是政府用政策直接支持出来的。当然,不排除他们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更多还是靠市场机制,一帮年轻企业家把他们的想法与市场机制结合,创造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政府当然也很重要,这表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维持市场秩序离不开政府;

第二、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政府是有很多贡献的。比如我国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很多网络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国企做的。国家过去一直说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发展数字技术、数字产业以及数字经济,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是无法成功的;

第三、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除去支持一些大的投资外,还要支持原创性的发现。虽然中国70%以上创新都跟民营企业有关,但企业之外还有许多创新需要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发挥作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我国的技术创新越来越逼近前沿,未来对原创性技术创新的要求会越来越多。

企业家如何化解短期经济复苏的挑战?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结构性机遇?

观察银行数字化过程,可以看到一个所谓的“马太效应”——规模比较大的、投入了很多资源、人力、物力去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发展效果相对好一些;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银行也试图做数字化转型,但客观来说效果一般,真正对效率的改进不明显,回报也很少。

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离不开,但是真正走向数字化,对每个企业家来说,还是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做法,不是说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好,自动化程度要看规模效益,得有规模才行,没有规模硬去做难有好的回报。

所谓规模,简单说包括:大的市场、多的客户、多的数据。如果你没有规模就上系统,恐怕是要赔钱的。但这不意味着小企业就没有办法做数字化。

企业家要从根本上厘清最核心的问题:企业当前面对的最大痛点是什么?要尽量去解决痛点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否认战略眼光。解决痛点问题的好处在于,不管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只要数字技术的应用能改变经营效率,就能产生回报。这样的数字化经营,才是长期可持续的。否则都去做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最后没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积累,其实没有意义。数字化方向不可逆转,大家都要做,但要找最适合企业自身的事情并把它做好。

黄益平:数字经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构性机会 行业新闻 第2张

黄益平,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黄益平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

编辑:留心

2023中国CFO年度人物候选人征集开始啦!

交流、合作、投稿、版权,请加微信:cfo920

声明:“新理财”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与我们联系及时依法删除或修改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https://blog.j4ck.cc/10267.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